为什么古代重农抑商,商业还发展了(古代西方国家为什么不重农抑商,反而会重商呢?)

从古至今,我们所传承的一直都是家国思想,且这种思想也定是早在儒家之前就存在;而历史上虽说也上演分分合合,但却又全部在一个文化文明的统属中,即使是分成一个个的、也完全可以说从未真正的分开过——始终是一个中国。我们的封建形式,就是基于家的一个国。可其他地方的封建形式又是什么样的呢?其他地方当时的封建形式,根本就不具有多大国的意义,完全就是基于一个个的地主而呈现出来的封建社会,不依靠及依赖于商业,怎么发展自己、怎么壮大自己以自保?

来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假如说封建时期的我们中国是一个家庭,那么其他地方的大多基本就类似于野人:家庭的生活,当然更需要农业,野人的生活形式又更需要什么呢?没有商业怎么过活,没有商业怎么能抵抗别人来抢、怎么去抢别人?现在,我们依旧是传承着传统文化,我们依旧是基于一个个的家而成就一个国,现在我们的商业大发展了,可同样的问题是土地没什么人种了,没人种地的情况放到封建时期、那还怎么存在国?没有国、那一个个家也终将会不存在,因为我们始终存在兄弟相争、战乱会一直存在的。

按题目讲,古代中国“重农抑商”?!这结论真对不起你的历史老师。

昔日姜子牙相周,定立了三项基本国策:兴大农、兴大工、兴大商。数千年来,这政策一直被每个朝代继承着,从无改变。

为什么古代重农抑商,商业还发展了(古代西方国家为什么不重农抑商,反而会重商呢?)

所谓的“抑商”,只是抑制民间的“小商”,虽然在某些时代,比如晋代,做得有些矫枉过正,但是就算包括所谓“闭关锁国”的清代在内,真正“抑商”的朝代,找遍上下几千年,一个都找不出来。

为什么要抑制“小商”?很简单,因为他们除了偷税漏税以外,还为了赚钱,把珍贵的资源走私到外国去。别说抑制,宰了他们也是应该的。

曾经在其他文章里,讲过一点古代的度量衡,很多朝代的度量衡,分为“官定”和“私器”两类。小商所用,一般都是私器,多与贪官污吏勾结,私器敛民,官定入库;又或私器出库,官定布民。一来一去,百姓吃亏。

大商也不是不可以舞弊,毕竟舞弊的根源是在人。但是大商不至于让百姓吃太多亏。小商的背后其实也是大商,不过非国库,而是高等官僚的私库。小商不仅偷税漏税,并且让百姓吃更多的亏。

很多人可能只看到比如说晋代,官方以近乎侮辱的方式,让小商人穿黑白鞋,头戴写了字的帽子等等,但你知道小商人都做了什么吗?

为什么古代重农抑商,商业还发展了(古代西方国家为什么不重农抑商,反而会重商呢?)

自汉代以来,小商人就是国之一害。他们做得最多的事是走私。走私盐、铁出国,卖给外国,尤其是卖给游牧民族。北方的游牧民族缺盐,尤其不会炼铁,经过小商人的走私,游牧民族就什么都有了,于是兵强马壮地来攻打中原。

汉代因此吃了暴亏,因而有《盐铁论》问世;晋代更演变成了五胡乱华,所以晋代对这些可以说是通敌卖国的小商人恨之入骨。宋代对小商的政策放宽,最终失去大好河山,被金辽所欺,被元所覆;明代一时疏忽,致关外的满清崛起,神州转手于胡虏。

可以这么说。比如你看到今天,大家都在抵制以“荒谬牌”为首的外货,偶然有几只见外货减价就去抢买的蠹虫,你也恨得牙痒痒。那么你想那些小商,他们真正是在做通敌叛国的事,将珍贵的战略资源输出给敌人,怎么,你觉得抑制这些混账东西是有错的?

为什么古代重农抑商,商业还发展了(古代西方国家为什么不重农抑商,反而会重商呢?)

当然,抑制小商的政策,的确也使相当一部分无辜的民间商贩受到了牵连。但我们讲,这叫“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衡择其重”,“一家人哭,强于一路百姓哭”。

你以为你聪明?你不想想,历朝历代许多千古能臣,哪个不比你聪明十万八千倍?你自作聪明以为“抑商”是错的,其实人家只是“抑小商”而“兴大商”;你自作聪明以为百姓受苦,却不知若由得小商泛滥,实为祸国之害,足可导致更多百姓沦为亡国奴。

你的政治敏感、政治远见、政治深度、政治觉悟,不及历朝历代那些千古能臣之万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以为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危害社会,使大众受苦,批评人家那些政治家的决策?谁给你的勇气?梁静茹还是光良?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重农抑商积极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重农抑商消极影响

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到底是还是地理因 素,但可以分几个点答。1.经济上中 国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 农业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英国受地形限制,耕地不足,所以要通过贸易维持自身发展,地处岛国,临近海洋,航海业发达,海上交通便利,所以以商业为主,税收占经济总收入也多,政府自然不会阻止,因为赚钱啊。2.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在政治上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稳定统治。而工商业,还会加剧劳动力流失,不利于生产,且流动性强,可控性差,不利于集权统治;英国税收依赖商业,自然不会阻止其发展,光靠光靠种田,人民吃不饱饭,社会便会动荡统治就会动摇。3.中国文化就是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认为商人不劳而获,看不起商人,自然不支持发展:欧洲靠海国家,资源相对贫伐,只能靠扩张和贸易改善,所以比大河文明更具有冒险精神,更加开放,就不会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化重农抑商,但是国外没有?

国外也不是没有 啊,直到16-17世纪 封建自然经济解体 之后,在海外殖民地的大量掠夺推动 了重商主义。之前虽然不说重农抑商,但是从效果上看是类似的。封建城邦间的课税有效的抑制了商业活动。中国在古代没有殖民地可以掠夺,也就很难通过贸易活动大量积累财富。对于中央政权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就有了叛乱的资本。另外,在生产力相对不高的时候,中央政权需要稳定的农业收成来维稳。

声明:文章由网友 外贸李老师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16198.html

(0)
外贸李老师外贸李老师
上一篇 2022年6月11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1日

相关推荐

  • 为何巴拿马、埃及和南非地理位置优越,却不能成为第二个新加坡呢?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言同样可以用在家庭的集合体——国家上。 单就地理位置一项看,巴拿马与新加坡类似,体量相近。埃及、南非两国与新加坡没有太多可比性,负责任地讲,巴拿马、埃及和南非都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只是新加坡玉汝于成,把“人和”之作用发挥到极致,卓尔不群。 新加坡:面积718平方公里,人口560万(201…

    2022年7月8日 外贸百科
  • 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从建国到辉煌,经历了哪些大事件?

    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从建国到辉煌,经历了哪些大事件?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如今的美国强大、辉煌,让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昂首观望;但很多人都知道,早期的美国从建国之初就非常的弱小,他们艰难的独立,独立之后又陷入了长期的抗英斗争,一直到南北战争之后,美国才真正开始国家发展。 美国的发展和进步是一部恢弘壮…

    2022年7月5日 外贸百科
  • 广州尾货批发市场拿服装是不是要拿很多(广州哪个尾货市场的服装最便宜)

    你好!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批发服装到越南卖挺好的,不过在这之前应该先了解越南的行情服装市场怎么样。越南的消费水平跟中国相比还是比较低的所以要先规划好是你的消费人群是什么平民的还是高档的。越南人年轻人大部分爱打扮可以考虑做他们的声音。还有一点就是语言的沟通如果你是自己是销售员的话那需要会越南语比较好,因为销售还是需要口才的,你亲和力好会说话也好卖些。以上…

    2022年6月23日
  • 疫情这么严重为什么还允许境外输入(境外输入导致疫情存在)

    01 朋友圈爆文今天看了朋友圈刷屏的一篇文章《疫情还没完,300万人下岗了》,讲的是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让几百万人下岗,5000万岗位受威胁。 《疫情还没完,300万人下岗了》 突然非常感叹,现代人实在太脆弱了,在灾难面前几乎没有任何承压能力。 文章里引用作家刘同说过的一段话: 你的脸上云淡风轻,谁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紧。你走路带着风,谁也不知道,你膝盖上…

  • 有人说“贫穷是有原罪的,穷人孩子的自卑是渗透在骨子里的,没法改变”对此你怎么看?

    这种言论屯警示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否则必受二茬罪,所以一定要打倒剥削阶级,否则广大人民群众不会当家坐主 毛主席的建国理念就是消除贫困,人人平等,共同富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把穷人当人,剥削压迫穷人,这是王朝短命的根源,纵观中国历史,又有那个朝代能够长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后所有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善待穷人,体恤…

    外贸百科 202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