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出口商品,以丝、瓷、茶三者为多,连绵千余年,是最重要的商品。丝绸是最早的外销商品,故有“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之称,海路兴后,陶瓷的外销发展迅速,茶叶也逐渐兴起,并在明清时期占据相当高的外贸地位。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其外销商品也以丝、瓷、茶为大宗。《宋会要辑稿》载:“国家置市舶司于泉(泉州)、广(广州),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指茶叶)、醴(指酒)之属,皆所愿得。
丝、瓷、茶能作为出口的大宗商品,与唐宋以来泉州农业、手工业的繁荣息息相关,而丝、瓷、茶正是古代泉州的三大名产。
泉州的丝织业发展较早。武则天时黄守恭曾捐地建泉州开元寺,仅其一家就有桑园七里,可见泉州当时种桑养蚕、缫丝织绢业十分兴盛。经过五代、南北宋时期,木棉树的大量栽种,丝绸织造技术的大幅提高,一派“桑柘千村曙色新”,至元时,“刺桐缎”已闻名于世,其质以精良,花色丰富,轻清耐久,随着繁荣的泉州贸易远销海外,在国际市场广受追逐。南宋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在《光明之城》中记叙:“世界上还没有如此富丽堂皇的、缀满小珍珠的缎子”。
陶瓷器在泉州的发展也甚早。新时器时代泉州便有陶器,位于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南部与永春交界的辽田尖山山坡处发现原始青瓷窑址,两晋南北朝的泉州古墓,已有青瓷出土,隋、唐、五代古墓古窑更出有青瓷、黑瓷、白瓷。五代留从效治泉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陶瓷铜铁,泛于蕃国。”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泉州生产的陶瓷器物已是外销的主要货物。现已发现唐至五代的古窑址19处,其中以沿海的晋江、惠安、南安居多。宋元时期,泉州的瓷器生产空前发达,产生青瓷、白瓷、黑釉瓷等生活用品。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记述“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在日本、东南亚等古代泉州商人经常往来的地方,发现不少泉州一带烧造的陶瓷。明清时期,更是泉州瓷器生产的高峰,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白瓷享誉世界,为东西洋商人所珍视。现在泉州地区已发现的明、清窑址达326处。仅德化就有182处。
晚唐、五代时,泉州种茶已很普遍,安溪茶自五代以来便有生产。宋代开始有出口记录。明代,饮茶、植茶之俗已广泛传播至泉州各地。何乔远云“山户种茶,游人采掇,圃芽靡遂”。泉州清源山据说宋代就已经种茶。至明代,清源山茶已可与武夷、鼓山等闽茶角胜,相当有名。《茶疏》载“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惜多焦枯。”清代,泉州茶种类激增,“乌龙茶制法”由安溪茶师发明传播,安溪乌龙茶成规模生产,成为泉州茶业的当家品种,驰名国内外。
古代泉州先进的丝、瓷、茶生产技术与发达的海外贸易共同将它们推向海外。在海外市场上,它们受众面很广,既可以是生活用品,又能成为身份象征的奢侈品,广受追逐。于是先进的生产水平、海外巨大的市场需求,加上性质稳定,不易变质,适于长途运输的特点,共同推动了丝、瓷、茶的生产与外销,使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品大宗。
声明:文章由网友 跨境新手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1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