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自古多战乱,战争文化极为繁盛,目前存世的兵书就多达四千多部,还不包括失传和不出世的兵法。
华夏大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民众久经仗阵,所以华夏子孙善战,尤其擅长野战,在战略、战术上的见解要高出其他族裔。所以历史上即使是异族成功的进驻中原,也必须招纳中土军事人才。例如成吉思汗就礼聘郭侃,蒙元灭南宋的主将张弘范也是中原人。清朝入关招纳的中土人才就更多。
反观明朝时期,丰成秀吉统率的日军则不具备明军的整体素质,所以战败是必然的。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
1,日本国土呈长条状,又是宗藩制国家,国内战争开战即决战,所以曰军精于阵地攻防战,而不擅长野战。与擅长野战明军长期鏖战,久战必败。
2,明军长期与草原民族打仗,骑兵战力远胜日军,在朝鲜半岛上打垮日军骑兵问题不大,从而能有效机动作战,能完全切断深入内陆的日军的补给、增援。
3,倭寇入侵采用的是机动灵活的游击战,而丰成秀吉的日军是要吞下朝鲜,所以不能见势不妙就跑路,而必须要守住阵地硬扛明军,这样一来选择攻伐的主动权就归了明军。而在攻城拔寨的战法上,日军显然不是对手。
可以说丰成秀吉的日军是在远离本土的地方,用自己不擅长的战略战术,和精于野战的明军打一场大战。可以说战争一开始,日军就败局已定。
平壤之战中,明军中表现最好的是率先奋勇登城的“南兵”。当时的4万明军主要构成如下:
辽东铁骑一万;
宣府、大同各选精骑八千;
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五千;
江浙步兵三千;
这其中 蓟镇的五千步兵虽然隶属北方军镇,但却有大量是从南方浙江募来的兵,所以也被视为南兵。比如今天著名的古北口长城段就是他们的防区。
1592年12月25日,李如松率领4万明军度过鸭绿江,到1月6日时抵达日军占领的平壤城下,8日开始进攻,仅仅在24小时后,就攻下了平壤城。
明军战果是:1285颗首级,其中有名有姓的日军军官25人。
俘获2985匹战马 武器452件 救出朝鲜平民1015人。
明军损失为:阵亡官军七百九十六员名,阵伤一千四百九十二员名
比起后期明清大战往往仅仅斩获十几个首级就称“大捷”,平壤之役的胜利可谓真金白银。
但是平壤之役其实并非明军第一次与日军较量,在前一年的七月,明军派遣了两支前锋部队前往朝鲜侦察敌情。辽东游击史儒率骑兵2000在平壤附近遭遇日军埋伏,全军覆没。副总兵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攻入平壤,随即陷入巷战,被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结果只有祖承训等几人逃回。
明军前番两次惨败,而后却能赢得大胜一雪前耻,所以朝鲜君臣对此也很好奇,在平壤之役结束后,朝鲜国王接见李如松,就问到这其中的原因。
李如松也坦诚回答:前面派来的军将都是北方人,习惯了用对付蒙古人的战法来打仗,结果遇到日军后往往失利,而这次的军队则来自南方,按戚继光的《极效新书》训练而成,这是专门用来和日军作战的战法,所以获得了全胜。
在平壤之役中,给朝鲜君臣留下很深印象的,是明军南兵利用火器压制城头日军,然后派出精锐步兵登城的战术。
战后评功:南兵将领戚金(戚继光族人)在这次战斗中获得头功,中军杨元门下家丁“与戚将军等冒险先登,功居第一”。 正是由于戚金等人攻破城墙,打乱了日军的军事防御。
平壤之战,是明朝万历二十一1593年明军在朝鲜平壤围歼日军的一场战斗。1592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出动14万大军,度过了朝鲜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日军连克汉城,开城和平壤,朝鲜国王李昖放弃了都城逃到了义州。作为宗主国的明朝,决定抗日援朝,兵锋直指平壤。当时日军第一军团小西行长部3万军队占领了平壤,但由于日军的补给线拉长。加上朝鲜义军不断袭扰,日军已经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势头。小西行长求和,明朝征东总督李如松假意允和,趁敌不备以3万5千人的部队包围了平壤。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攻城,一月初八中午平壤城破,小西行长率残部连夜过大同江东逃,此战役共毙日军万余人,迫使日军退出东南沿海一隅,扭转朝鲜战局。平壤战役是东亚史上比较有名的步、炮、骑等协同攻坚战,表现出了明军的战斗力。如果说这场战役最厉害的是什么?一,主帅敢战、善战,速战速决并指挥有方。二,明军装备了大量的火炮,具体而言,有大将军炮、神炮、虎蹲炮、百子铳、弗朗机、三眼枪、鸟枪、属火箭等,冷兵器则有,镰、钩、刀、弓箭等,其中的虎蹲火炮,长度为二尺,重36斤,每次可发射五钱重的铅弹100枚,而属于中泡型的各类弗朗机,装配的铅弹从十两到一斤不等,这些火炮,比起日军普遍使用的只能发射二钱铅弹的鸟铳火力要强大得多,日军装备有铳炮、倭刀、弓箭等,与明军的火力相比处于弱势。平壤战役,明军最厉害的就是热兵器火炮!
声明:文章由网友 深圳跨境刘小乐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19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