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现在的首都是内比都(原名彬马那),自2005年从仰光迁过来,已经有十多年了。内比都无论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还是繁华程度都比不了仰光,但缅甸政府还是毅然决然地在2005年将首都迁到了更北边的内比都。
其实在缅甸联邦共和国建国之前,缅甸的贡榜王朝就在仰光这里定都了。仰光市地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高达761万,而且仰光三面环水,是内外海陆交通的总枢纽。因此,仰光是缅甸国内第一大城市,集中了全国多数富豪和商业公司。可以说,在十分贫穷的缅甸国内找不出第二个像仰光这样发达的城市。
此外,仰光所在的伊诺瓦底三角洲地势平坦,周边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农业生产,也是缅甸重要的产粮区。如果说非要挑什么毛病的话,那就是仰光的地理位置是在太过于偏南方。
2005年11月6日,缅甸政府突然下令迁都到仰光北方400公里的彬马那市,并在第二年将彬马那市的名字改为内比都市,意为首都所在地。
内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荒凉封闭,人口还不到一百万人,是缅甸第三大城市,根本比不了七百多万人口的仰光市。
(缅甸新首都内比都Naypyidaw)
新首都内比都市距离原首都仰光市约400公里远,虽然十分荒凉而且人口稀少,但是却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战略位置重要。内比都坐落在缅甸中部锡当河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周围都是丛林山区,十分安全。
人口虽然很少,但新首都内比都的面积比前首都仰光足足大了9倍,城市扩建潜力大,适合作为行政中心。而仰光虽然繁华,但城市已经十分拥挤,只适合作为经济中心。
前面我们还说了,仰光哪里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地理位置太偏南方,它位于缅甸国土的南端,对国土中部、北部的控制能力很弱。
而且,时至今日缅甸也没有实现国家统一。在缅北的高山和丛林地区,还有克钦独立军、克钦自卫军、北掸邦军、佤邦联合军、掸东同盟军这样的少数民族割据力量存在。
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只能占到总人口的68%左右,其他的部分全部是少数民族,他们与缅甸中央政府的关系很差,甚至举兵造反,比如佤邦联合军是佤族武装,果敢同盟军是果敢族武装,克钦独立军是克钦族武装,掸东同盟军是傣族武装。
在缅甸的三大城市中,第一是仰光市,第二是曼德勒市,第三是内比都市。仰光的位置太靠南方,辐射不了中北部,而曼德勒太靠近北方,不太安全,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内比都是不二之选。因此,缅甸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中北部国土和少数民族的控制,宁愿放弃已经建都150多年(从贡榜王朝开始)的繁华的仰光市,也要迁都到荒凉的内比都去,也是出于良苦用心。
从1855年缅甸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开始(1885年后成为殖民地),仰光便成为该国的都城和经济、文化中心。等到缅甸在1948年独立建国后,仰光依旧保持着自己重要的地位,并在150年的发展历程中,最终成为一个拥有761万人口、商业兴旺、文化昌盛的大都市,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相当高。
然而在2005年11月4日,在事前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军政府(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外长吴貌敏向国际社会宣布:缅甸政府决定从即日起将首都从仰光迁移至彬马那,并分三阶段完成这个目标。次年,彬马那正式改名为内比都(缅甸古语,意为“京都、都城”)。那么问题来了,缅甸为何要舍弃富庶繁华的都城仰光,而迁往名不见经传的内比都?
缅甸迁都内比都,看似是“心血来潮”,其实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首要原因,无疑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考量。原来,自从丹瑞军政府在1988年上台以来,因为公然推翻大选结果并软禁昂山素季,由此遭到美国和欧盟的强烈批评和经济制裁。2005年初,美国将缅甸定性为“暴政前哨”,并斥责其为影响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毒瘤”,如此充满敌意的指责,让缅甸担心自己会步阿富汗、伊拉克的后尘,成为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
正因如此,军政府出于军事防御方面的考量,认为仰光靠近大海、地势平坦,没有任何战略防卫纵深,极易成为海上和空中打击目标,已不适合再做首都。反观内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控遏上、下缅甸间的交通要道,极具战略意义。并且,内比都背靠大后方,四周山峦叠嶂,拥有300多公里的战略纵深,处在可攻可守的绝佳位置上,对于抵御外敌入侵,实在是“不二之选”。
缅甸迁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便是打击缅北少数民族武装及毒枭组织。自从独立建国以来,包括掸族、钦族、克伦族、卡雅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了争取自治地位、改善生存条件,纷纷组建军事力量,依托缅北山高林密的有利条件,长期与缅甸中央政府对抗,成为影响国家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难题。除此之外,盘踞在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处“金三角”地区的毒枭组织,也是令军政府极为头疼的因素。
若想完成消灭抵抗武装及毒枭组织的目标,必须要建立一个能坐镇中央、控制全国的大本营。然而仰光地处南部沿海地区,距离缅北地区过远,不能有效地对当地进行有效的控制。反观内比都,位置靠近缅甸中央位置,迁都至此后,完全能够将军事力量迅速地投送到国内各个位置,尤其是让政府视为心腹大患的缅北,对于控制和打击缅北少数民族武装,铲除毒枭组织,实在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缅甸迁都的第三点考量,在于仰光乃是英国殖民当局确立的都城,并不代表缅甸人民的意志(在此之前,缅甸的都城是曼德勒),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反观内比都,则是民族英雄昂山将军发动独立战争的重要基地,选择在此地建都,可以呼唤起百姓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全社会的共识,以便共同保护、建设国家。
除此之外,仰光位于伊洛瓦底江入海口附近,虽然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但处在地震带上,屡遭地震和海啸的破坏(1930年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近乎摧毁整个仰光),“风水”很不好。正因如此,颇为迷信的军政府(缅甸是佛教国家),便通过占卜的方式,最终选定内比都这块“风水宝地”。虽然这个原因看似荒诞,但考虑到缅甸历代王朝都有依据占卜结果来定都、迁都的传统,军政府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除以上四点外,缅甸迁都内比都还有其他次要原因,在此不做详细展开。总之,仰光在成为缅甸的首都整整150年后被“抛弃”,由内比都取而代之。如今,内比都的建设已经持续15个年头,但由于工程量浩大,再加上缅甸财政吃紧,直到今天依然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有关教育、医疗、商业、交通以及生活娱乐等相关社会服务设施很少,远未形成适合人类居住的社会功能,这或许就是匆忙迁都所带来的“副作用”吧?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见面。
缅甸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1044年形成了统一国家,1855年—2005年期间仰光为缅甸的首都,仰光位于缅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面积598平方公里,人口近800万,是缅甸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全缅甸最发达和最富庶的地区,然而在2005年11月6日,当时的缅甸军政府突然下令,将首都仰光迁往内比都。
“内比都”原名彬马那,位于缅甸的中部地区,坐落在勃固山脉和本弄山脉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面积6450平方公里,比仰光大了近10倍,但人口少了8倍,内比都距离仰光400公里,距离第二大城市曼德勒320公里,曼德勒曾长期为缅甸古代王朝的首都,是英国人在1855年把首都曼德勒迁往仰光的,内比都就位于两大南北城市之间的位置。
从经济上考量,将仰光迁到内比都不利于缅甸的经济发展,二战后的仰光是亚洲地区最繁荣的城市,也是东南亚的金融中心,仰光聚集了世界各国的大使馆以及各种国际性组织,政府的迁都不可能把金融中心也迁到内比都,各国的大使馆和国际组织也未必会跟着过去,这样试必影响到缅甸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但我们要知道,当时的缅甸政府是军政府把持,面临的是内外交困,国内要求民主浪潮高涨,国外欲颠覆军政府的意象也在形成,特别是2003年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擅自军事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这给当时的军政府敲响了警钟,仰光面临印度洋,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一旦国外实施军事打击,军政府将面临瞬间垮台的境地,所以,当时的迁都,经济不是考量的重点,重点考虑的是国内的政治和军事。
政治和军事上考量,内比都位于仰光和曼德勒之间,这有利于对两大都市的把控,特别是缅北很多地方多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事实上处于半独立状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缅北地区就形成了多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这些武装时常与政府军发生军事冲突,如何施行军事压制和政治协商是政府要做的头等大事,只有平息了缅北的军事动乱才有精力对付和安抚国内的民主浪潮,这是稳定政权的首要必选,缅甸是个南北狭长的国家,仰光太靠南,对缅北的政治影响力较弱,曼德勒又太靠北,容易形成和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正面交锋的局面,内比都的地理位置正正好,南可以继续对仰光实施政治影响力,北可以通过曼德勒与地方武装进行政治协商,如果真爆发国外入侵事件,内比都周围全是丛林山区,是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不会像伊拉克那样,美国仅用了21天就占领了巴格达,综合来看,当时缅甸的迁都也是正确的选择,但如今看来有点不合时宜了,说不定以后缅甸还会重新把首都迁回到仰光,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大家认为呢?敬请留言,评论。
谢谢阅读
声明:文章由网友 张峰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1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