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国和不丹的领土争议是历史问题,中国认为涉及6个部分:鲁林争议区、洞朗争议区、查玛浦争议区、基伍争议区、白玉争议区、墨拉萨丁争议区。
这些都是历史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
比如鲁林争议区,340平方公里,在1843年就有清政府设立了界碑,而不丹军队在1954年才设立军事据点,控制了这里一部分。
另外,诸如查玛浦争议区、基伍争议区都是有西藏政府曾经将草场租给不丹人使用,是需要收取费用的,后来被不丹控制。
因为存在这些争议区,两国边界的600公里就没有完全划定。
自1984年中不边界谈判启动以来,两国于1988年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
1998年,两国在第12轮边界会谈期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但争议区仍然存在。
其实双方的问题并不严重,不丹也是占了便宜的。
中方认为最有争议的墨拉萨丁争议区,面积高达3300平方公里,而剩下5个争议区一共才1200平方公里。
早在18世纪,西藏地方政府就同不丹两次签订条约,规定了墨拉萨丁主权归属,只是将草场租给不丹移民使用,后者需要纳税。
而英国人划定了一个连西藏地方政府都不承认的麦克马洪线,将这部分地区划给了印度。
在1949年,印度与不丹签定《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私自将中国墨拉萨丁地区转让不丹。从此以后,不丹就完全控制墨拉萨丁地区。
所以,不丹其实对于边界问题并不敏感,之前也没有武装冲突。
之前洞朗问题,是因为不丹为印度的保护国,军事、外交都受到控制。
实际上,洞朗问题就是印度利用不丹在搞外交攻势加边境挑衅。
虽然印度没有对洞朗地区宣称主权,但印度部队以“支持不丹对该地区声称的主权”作为越境理由,携带武器越过中印边境锡金段,阻止中国军队“越过不丹边境修路”,最终形成中印两国武装对峙。
就不丹来说,他没有能力、也没有意图同强大的中国为敌,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已。
此次边界冲突如此严重,作为不丹其实早就想迅速停止冲突。
10月14日,中国政府代表、外交部部长助理吴江浩同不丹政府代表、外交大臣丹迪·多吉通过视频方式在北京和廷布签署《关于加快中不边界谈判“三步走”路线图的谅解备忘录》,这也是寻常事,也是不丹所需要的。
不丹偏向中国,
对中国和不丹都有好处:
首先,对于我国而言,就是斩断印度控制不丹的魔爪,是一步好棋
为什么不丹没有和我们划界?根源在印度,印度不允许的话不丹是不敢违背的,这也是为什么不丹没有和联合国五常任何一个建交的原因。达成划界谈判协议,说明不丹打破传统,走出摆脱印度的坚实一步,也将改变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
作为对印度挑衅的反击,不丹将不再是印度的缓冲区
印度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我国的压力,一个听话的不丹可以让印度减少与我国的直接对峙即缓冲区,如果印度对不丹掌控力减弱或者没有了,那么印度在和我们对峙或冲突中将更加没有退路。
印度图谋南亚和西藏,我们谋的是南亚这个大格局,你有局,我有局中局,我们伟大的祖国优胜!
中国和不丹签署划界谈判协议,这对中丹两国都是好事,对长期和平共处都有积极意义。
但是这对印度在边境上挑衅中国没有任何影响。
印度在我国刚解放后不久的中印边境战争后,我国现在综合国力比当初和以后至今为止提高了很多。按理印度更不敢向中国挑衅了。
在第一次中印边境战争后,中印两国还一起创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直没发生边境战争,中印两国关系一直保持和平稳定状态。
为什么现在反而倒敢主动向我国挑衅,还有日本等一些国家与美国结成反中小团体?还有台独更猖狂,香港少数反中行为更激烈了。
我们在处理中外关系问题时,不能认为现在综合国力强大了,我们要和平相处,对别国友好,有难即帮,有困即解,别国就会将心比心对中国更好。
国与国之间关系并不是这种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简单。我们在外交上还需要讲策略讲艺术,善用艺术的外交手段分别与各国打交道,要分别与各国打交道。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家,存异求同,集中所有力量对付主要敌人,千万不能树敌过多,以为自己厉害可以战群狼。
不能自以为鹤立鸡群而荣,低调为人,把主要精神用在造福大多数人民身上。
我们真心实意让大多数人幸福,得到大多数人拥护,再加上低调外交,与大多数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不是揭这些国家短,让这些国家问题自己解决。越是友好往来国家多,少数想对我国有想法的国家也不敢轻易对我国挑起争斗和侵犯。反而,这些国家就敢对我国挑起争斗和侵犯。俗话讲:好汉一身能打几颗钉。
所以,我们第一:把自己国内事搞好,把大多数人民变的更幸福。第二:提高综合国力。第三:灵活运用艺术策略的外交手段。
声明:文章由网友 张峰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20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