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什”通常指有知识的文人,也曾被用作赐号,属于一种荣誉称号,与武臣的赐号“巴图鲁”相对应。《听雨丛谈》载“巴克什…乃清语文儒谙悉事体之称”,《清文总汇》则解释为“前辈贤哲之先生,乃尊称”,可见“巴克什”指的就是有知识的文人。
曾被赐予“巴克什”称号的人有多少
“巴克什”这个词语在正史当中出现的较少,倒是在《满文老档》中频繁出现。不过在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极便下令:“文臣称巴克什者,俱停止,称为笔帖式,如本赐名巴克什者,仍其名”。
△努尔哈赤
由此可见,“巴克什”主要应用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执政时期,也就是后金时期。而从各种史料的记载来看,曾明确被称作“巴克什”的文人其实并不多。
天命六年(1621)七月,努尔哈赤曾下令在八旗中设立学校,并选出了八位“巴克什”担任各旗的师傅,当时被选为“巴克什”的八人分别是:钟堆、博布黑、萨哈连、吴巴泰、雅兴噶、阔贝、扎海、洪岱。
△皇太极
此外,诸如额尔德尼、达海、武纳格、刚林、希福、库尔缠、硕色、额克星额、库拜、尼堪、达雅齐塔布囊、龙什也曾担任“巴克什”。
“巴克什”希福一共历经三朝
希福全名赫舍里·希福,曾世居都英额,后迁至哈达。清太祖努尔哈赤吞并哈达之后,希福便跟随其兄长赫舍里·硕色(索尼之父)一起归附。
△赫舍里·希福
后来,由于后金对漠南蒙古实行绥抚政策,需要大量精通满、蒙、汉语之臣出使蒙古诸部。希福和硕色兄弟二人全都通晓满文及蒙、汉文字,所以皇太极命两人一起入值文馆,赐号为“巴克什”,屡次出使蒙古诸部。
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征讨察哈尔之前,派希福出使科尔沁征兵,此后随皇太极攻打大凌河。明军自锦州赶来后,希福与谭泰勇猛作战,击退明朝援军,在军队撤退时又负责断后,并击退明朝追兵,因功被升为游击将军。
△索尼是希福的侄子
崇德元年(1636年),希福开始入朝理政,担任内国史院承政。顺治元年(1644年),谭泰向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进谗,说希福有“构衅乱政”等罪名,多尔衮逐罢免希福官爵、削世职,并抄家。直到顺至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皇帝亲政之后,才得以平反。
顺治九年(1652年)十一二月,希福病逝,追赠太保,谥文简。
声明:文章由网友 深圳跨境刘小乐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2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