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领土面积1636000平方米,人口7000多万,波斯族占人口的百分之66、阿塞拜疆族占百分之25,其余为阿拉伯人、土库曼人。官方语言为波斯语,百分之99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百分之90为什叶派,百分之8为逊尼派),首都德黑兰历史悠久,德黑兰市的标志性的建筑是伊朗的自由纪年塔,为纪念波斯帝国成立2500周年而建,为古代建筑与伊斯兰建筑结合的产物。
伊朗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在波斯湾只比沙特少,不过伊朗土地的质量比一片沙漠的沙特好得多。
伊朗人口 8165万,其中德黑兰1100万,是全国唯一的超大城市,放在全球可以排进前20位。伊朗有31个省,德黑兰省的面积只有1.8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00万,而且还在高速增加中。
德黑兰距波斯湾有600多公里,北边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南边是卡维尔盐漠,都是人迹罕至之处,不过东西方向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丝绸之路在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这条线,有点像我们的河西走廊,也是位于祁连山脚下,靠雪山融水滋润,同样是丝绸之路的要道。德黑兰有点像我国河西走廊武威、张掖这种重要的中转站。
1627年,英国人来到这里,统计到德黑兰大约有三千人。
1796年(清嘉庆元年),波斯卡扎尔王朝定都德黑兰。波斯历史悠久,古老程度和我们华夏文明不相上下,德黑兰已经是第32个首都。
1797年,定都后第二年,德黑兰人口只有1.5万,显然大多数人都不愿立即搬迁过来。
1939年,也就是二战爆发前,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德黑兰人口约为50万。
二战后伊朗依靠石油出口,经济实力大增,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德黑兰的人口增长率急速攀升。人口快速增长与经济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1970年代,我国还没有改革开放,德黑兰却满大街小汽车,川流不息,和苏联非常相似。
1979年,也就是伊朗与美国交恶,两伊战争前夕,德黑兰人口达到500万左右。短短四十年,德黑兰人口增长10倍,人口快速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全球大概只有我国的深圳能相提并论。
随着两伊战争开打,伊朗受损严重,经济上一直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城市化速率减缓,但毕竟人口基数大,现在是世界级大城市的规模。
如今德黑兰1100万人口,相信不用太久能达到1500万,是当初定都时的1千倍。
由于人口拥挤不堪,近年来伊朗也有迁都的规划,有沙赫鲁德、伊斯法罕、塞姆南等候选城市,但具体迁往何处,一直没有定论。
德黑兰北边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南边是卡维尔盐漠,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座山脉和这个沙漠。
图-厄尔布尔士山脉中的道路
厄尔布尔士山脉,环绕里海南部,呈弧形走向,褶皱山体,以岩层为主,长度约900公里,宽度约60-130公里。由于南北板块挤压,厄尔布尔士山脉与高加索山脉是同时代崛起的。
厄尔布尔士山脉最高峰是达马万德山,海拔约5610米,是伊朗最高峰,也是亚洲最高的火山。达马万德山位于德黑兰东北约66公里,传说诺亚方舟在大洪水后搁浅在这里。达马万德山最后一次爆发大约是公元前5300年,现在附近喷气孔还喷出硫磺和温泉,这是一座轻度活火山。
图-厄尔布尔士山脉与德黑兰
厄尔布尔士山脉分三段,西段又称塔雷什山脉,西北延伸到阿塞拜疆境内,长约200公里。东段延伸到土库曼斯坦境内,长约300公里。中间这段长约400公里,宽度和高度也都比两侧大。
厄尔布尔士山脉的山脊并不对称,靠里海一侧坡度陡急,另一侧相对平缓,等于伊朗家门口一道天然防线。当然这道防线也是有代价的,它也挡住了里海的湿润空气,雨雾冲不过来。中间这段山脉靠里海的北侧年雨量达1000毫米,为森林分布区。南坡气候干燥,年雨量280-500毫米,植物属旱生草原型。德黑兰气候干燥,也没什么大河,只能在山上修筑一系列水坝,卡拉季水坝和贾哲鲁德水坝主要向德黑兰供水。
图-厄尔布尔士山脉与德黑兰
我们再来看德黑兰南面的卡维尔盐漠,卡维尔的波斯语意为“盐沼”。卡维尔盐漠长约800公里,宽约320公里,面积约7.76万平方公里。卡维尔盐漠夏季溫度可达50°C,冬季还会降到-20°C。冬季有少量降雨,周围山脉融雪后,会形成季节性的溪流和湖泊。炎热的气候又导致水分快速蒸发,从而形成盐分很高的沼泽地和泥沙地。
从空中看,卡维尔盐漠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大小湖泊,最大的一个位于西部,面积达到约4000平方公里。
最近伊朗与美国关系紧张,德黑兰也有战争的气氛,有人已经在猜测,美国如果用陆军攻入伊朗,会从哪个方向进入德黑兰。
东边美国连伊朗的邻国阿富汗都消化不了,更不可能越过阿富汗打伊朗。西边要是从伊拉克或者波斯湾进入伊朗,要翻越好几百公里的扎格罗斯山脉。北部里海都是前苏联国家,俄罗斯有绝对的话语权,美军如果不怕被断后尽管从里海来。南面除了卡维尔盐漠,还有更加广袤的沙漠与高原,和阿富汗环境相似。
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在波斯语中是“山脚下”的意思。德黑兰距波斯湾有600多公里,背靠大山,面朝沙漠,人口1100万,是伊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伊朗最大的城市,阿扎迪塔及默德塔是德黑兰的标志性建筑。母语为波斯语,大部分居民是波斯人,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在德黑兰的众多公共建筑中,宗教建筑总是唱主角。这里有1000多座清真寺、宗教场所和博物馆。伊朗半数以上的工业位于德黑兰,其中包括汽车、电子、电器、装备、军工、水泥和化工工业。德黑兰有四个机场,是国际化大都市。
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西征,攻占了波斯的雷伊城,一些雷伊城居民逃到城外叫德黑兰的乡村,正是因为雷伊城被毁,使德黑兰从一座小村庄变成了后来伊朗的首都。1796年,波斯卡扎尔王朝定都德黑兰。
1939年,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德黑兰人口发展为50万。二战后,伊朗在巴列维王朝统治期间,依靠着本国庞大的石油资源出口,经济飞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德黑兰的人口增长率急速攀升,一度成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是当时西亚一个文化开放的城市,各种现代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被誉为“东方巴黎”。
1979年,德黑兰人口达到500万。当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变成一个宗教国家,与美国断交,成为彻底与美国敌对的国家。美国为了遏制伊斯兰势力,怂恿伊拉克与伊朗进行了8年的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朗受到美国40年严厉的经济制裁,一直到今天。
在德黑兰的历史中,最大的影响事件要数二战中的“德黑兰会议”。
1941年,伊朗国王礼萨汗继续和轴心国方面拉拉扯扯,英国与苏联共同出兵干涉,仅用4天时间,将伊朗人用十多年时间建立的现代化军队瓦解。伊朗首都德黑兰也成为美英苏三国领导人的会面场所,
开罗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和丘吉尔马不停蹄,启程前往德黑兰。蒋介石则启程回国,斯大林不允许中国参加。
1943年,同盟国在各个战场取得重大胜利,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苏德战场,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4天会议。这是二战反法西斯联盟三大国首脑第一次会晤,会议就如何尽快打败纳粹德国协调军事行动和战后世界安排等广泛而重要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做出决议,三国领导人达成以下共识:
1.美英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减轻苏联红军在苏德战场上的压力。1944年6月6日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登陆行动——诺曼底登陆。
2.重新确定波兰边界。将波兰东部边界向西移动到“寇松线”,然后再从德国那里挖一块补偿给波兰。
3.苏联在欧战结束后对日本出兵,将大连港设为自由港。1945年8月23日,苏军从日军手里接管了大连,名义上是“自由港”,其实就由苏军控制,无偿租用,进出口货物免税。1951年,苏联归还。
4、用联合国取代国联,事后成立了由美、苏、英、中、法组成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5、拆分德国,由美英法苏分区占领,柏林一分为二,这样事实形成了事冷战局面和东西方对峙,柏林墙于1989年倒塌。
三国领导人发布了《德黑兰宣言》,提到“力求所有大小国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着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压制的真忱。”至于后来是否能做到,那就是另一回事,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因为它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声明:文章由网友 深圳跨境刘小乐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24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