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明的核心是伊斯兰教,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从创建之初就与科学发展、文明进步格格不入。恰恰相反,在长达约500年的时间里,伊斯兰教都扮演着促进、推动阿拉伯文明走向兴盛的关键角色。
早期的伊斯兰教宽容尚学、海纳百川,穆罕默德有句名言,“知识是伊斯兰教的生命,知识是信仰的柱石”,鼓励信众“哪怕知识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当时的阿拉伯世界,充分发挥自己联结东西的区位优势和善于经商的民族传统,如饥似渴地汲取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成果——希腊的哲学、印度的数学、波斯的行政制度和文学、中国的火药和造纸术、地中海的航海术和造船术,等等。
从公元8世纪至12世纪,阿拉伯文明程度远超西方,而且在对外战争中也是胜多败少。早期伊斯兰教通过信仰迸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在与阿拉伯人掌握的先进军事技术结合后,就转化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悍战斗力。当然,前者也确实赶上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他们对外征伐之际,正值波斯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历经400多年漫长争斗而两败俱伤、精疲力竭。
公元7世纪阿拉伯统一政权建立后四处开疆拓土,仅用100多年时间就扩张形成了横跨欧亚非、版图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治下人口近5000万之众,成为与唐帝国并驾齐驱的东西2大霸主。
鼎盛时期的阿拉伯文明,不仅军事上近乎无敌,而且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也足以傲视世界,先后形成了亚历山大学派、巴格达学派和西班牙科尔多瓦、埃及开罗2大文化中心,艺术家、工程师、学者、诗人、哲学家、地理学家、巨商富贾辈出,历代统治者也大多对科技创新予以鼓励和支持,使得阿拉伯世界在天文、航海、化学、农业、医学、物理、哲学、法律、艺术、工业技术等领域全面发展。
但是,任何文明如果不思自我革新,就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早期伊斯兰教虽提倡学习、研究新知,但其内在价值观始终将知识和科学视作手段而非目的。对于穆斯林来讲,掌握知识必须服从于宗教意义且有助于巩固伊斯兰世界统治地位,这一实用性目的导致阿拉伯科学发展虽可维持几个世纪的繁荣,却最终从源流上枯竭。
另外,阿拉伯古代科学的一大“软肋”就是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19世纪埃及著名思想家艾哈迈德·艾敏在所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希腊人使用概括、分析研究的眼光观察事物,阿拉伯人则盘旋于一件事物的周围,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珠宝,却没有将之穿成珠宝串”。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普·希提也认为,难以推导、演化出科学结论并建立最后的体系,“是阿拉伯人智力铠甲上最弱的一个环节”。
始自公元11世纪的外族入侵,也给了阿拉伯文明以重创。从1096年开始、绵亘近200之久的十字军东征,让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尼罗河三角洲等古代阿拉伯世界经济最富庶、文明最发达的区域惨遭战火涂炭。
13世纪中叶蒙古入侵,则让两河流域、波斯蒙受空前浩劫,历史文化名城巴格达毁于一旦,数十万居民(包括大批学者)遭遇屠城被杀,阿拉伯文明的辉煌时代在1258年随着阿拔斯王朝覆灭戛然而止,从此由盛转衰。
与此同时,西方却靠着十字军带回的阿拉伯先进文化技术和大批财富,不仅显著提升了军事和经济实力,还刺激了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地中海商业霸权也从阿拉伯人手中落入欧洲彀中。
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科学发展与主要靠外部需求(市场竞争、军事)驱动的欧洲科技进步有一个巨大区别,就是前者严重依赖统治集团(君主、高官和富商)的扶持和资助。其显然是不稳定的,一旦遭遇外敌入侵或改朝换代,这种脱离社会和大众的“皇家科学”就会随之衰落。上文提到的阿拔斯王朝被入侵的蒙古军消灭后,就导致大批受其资助的阿拉伯科学家死的死、逃的逃,科学发展因此停顿乃至陷入倒退。
不过,虽然遭受重创,但直到15世纪之前阿拉伯文明仍较西方略胜一筹,而同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则让伊斯兰世界再次呈现“中兴”景象。长时间领先世界的优越感和奥斯曼帝国的赫赫武功,愈发固化了阿拉伯人的“唯我独尊”思想。
15世纪阿拉伯著名学者伊本·赫勒敦尽管学识渊博,却对自然科学和哲学嗤之以鼻,宣称前者“对我们的宗教事务或日常生活来说无关紧要,不必加以理会”。他的傲慢与偏见可谓那个时代的阿拉伯学术界的典型代表。结果就是在伊本·赫勒敦去世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就在航海、天文、医学等领域迅速超越阿拉伯世界。
到16世纪中后期,伊斯兰世界仅有的对西方的军事技术优势也逐渐丧失。奥斯曼军队颓势初现,其海军不仅在1571年输掉了勒班陀战役(阿拉伯传统桨帆船在火力上远远不敌西方的风帆战舰),而奥斯曼帝国引以为豪、配备有旧式重炮的陆军则惊讶地发现,他们很难“啃动”哈布斯堡王朝新构筑的星形棱堡要塞,其被迫停下向欧洲扩张的步伐。
18世纪中叶,随着欧洲历经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并用新大陆和东方殖民地掠来的数万吨金银“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无论是没落的奥斯曼帝国,还是分崩离析的阿拉伯世界,都已无力再与构建起近代化体系的西欧强国抗衡。
1683年奥斯曼大军兵败维也纳城下,标志着伊斯兰世界在军事上已全面落伍于西方。等到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和叙利亚,金字塔之战中法军发扬战术与火力优势,一举歼灭曾大破蒙古铁骑的马穆鲁克军主力,更是将阿拉伯国家与西方的“全方位差距”暴露无遗。
为救亡图存,18世纪中叶阿拉伯半岛兴起了“复古”的瓦哈比运动,希望用原教旨主义的神学来对付外部威胁和克服阿拉伯社会的衰退,而这种闭关锁国的“开倒车”方式显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而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国家(以埃及、叙利亚为代表)虽然尝试了全盘西化、政教分离的现代模式,但其经过几十年实践,却并未出现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所期望的国富民强的崭新局面,反而在美国所扶持的以色列军事打击下不断遭遇战争失利和国土沦丧。
于是乎,宗教复兴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在阿拉伯世界又一次兴起,恰逢这期间信奉瓦哈比派的沙特因石油繁荣而实力大增,使得阿拉伯社会更加趋于保守,政经改革举步维艰。而观察过去100年中阿拉伯民族武力的衰退,实际上都是被军事危机所掩盖的社会问题。
以海湾战争时伊拉克的惨败为例,该国别看社会世俗化程度较高,经济和军事实力也不弱,但萨达姆政权并未善加利用宝贵石油财富,没有将之用于加快实现工业化和推动社会改革与经济转型,反而认为只要对内靠高福利政策和威权统治管控民众、对外靠“买买买”引进先进武器装备,就能实现富国强兵的“家天下”统治,这显然是一厢情愿,其只要与强大对手交锋就会破绽百出。
是否完成工业化与社会现代化改造,是一个民族崛起和复兴的关键条件——日本、德国在二战中变成一片瓦砾,却在战后很快复兴,而阿拉伯国家往往战败一次就好长时间缓不过劲来,大多只能靠附加苛刻条件的外援或继续廉价出卖油气资源来换取重建资金。
为什么以色列能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在沙漠中创造经济奇迹,在沙场上创造连胜战绩,在科技上引流时代潮流,而阿拉伯国家却做不到呢?宗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以色列和西方宗教氛围也挺浓厚),恐怕真正的答案还要看阿拉伯民族是否愿意像1000多年前的先贤那样,破除封闭状态,积极主动地拥抱先进文化,通过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来推动自身社会进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多。
第一,阿拉伯国家缺乏军事工业基础。
目前阿拉伯国家可以自产整套武器的国家,基本是0。
就军工来说,最强的就是伊朗和土耳其。
但伊朗是波斯人,土耳其是土耳其人,都不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国家的工业都很落后,军事工业自然也不可能强。
仅仅靠购买武器,是不可能成为军事强国的。
这主要是武器要不断的更新换代,你要不断的购买才行。
以伊拉克为例,购买T72时代,这种坦克真的很牛逼的。
不过,随着敌人坦克的大发展,伊拉克的坦克没有跟上,最终就成为靶子。
为什么不跟上,一是苏联不愿意将最好的坦克卖给比人,二是更新换代价格太高,有时候比新买一辆坦克还夸张,伊拉克承受不起。
第二,阿拉伯人很多缺少国家观念。
除了埃及等少数比较单一的国家,大部分阿拉伯国家都是以部族甚至部落为单位,有的还划分为不同的宗教派别,互相敌对甚至战争。
大部分阿拉伯人只知道自己的部族,不知道自己的国家,爱国精神不强。
这也就是当年形容秦人的勇于私斗,怯于公战。
不团结,还打毛的战。
第三,士兵素质差。
这同阿拉伯人教育水平低以及懒散的个性有关系。
萨沙现在 在埃及,听到很好玩的说法。
埃及人约见面,结果迟到了。你电话过去问,他又约你5分钟后见面,最少要等15分钟。
如果埃及人约你30分钟后见面,你就要等1个小时后去。
当年如果埃及人约你60分钟后见面,那你可以不用去了,他不会来的。
埃及人工作也很懒散。
很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不愿意做体力活,就愿意给人看看门,或者卖卖在景点纪念品。如果不是宗教不允许他们乞讨,恐怕真有不少人会乞讨的。
这种士兵当然不行了。
第四,指挥官水平差,士兵训练差。
阿拉伯世界基本没有优秀的指挥官。
以色列人认为:阿拉伯的军官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没有他们拙劣的指挥,以色列早就灭亡了。
至于阿拉伯士兵训练差,是全世界都知道的。
解放军曾经接受过部分阿拉伯士兵,训练一些中国武器的使用。
我们士兵1个月能学会的,他们3个月还学不会。
就算学上1年,很多士兵的作战技术和战术意识,仍然很浅薄,一旦开战就容易送死。
至于阿拉伯帝国为什么强大?
当时世界上很难有这么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但阿拉伯帝国就有。
当时世界是冷兵器时代,对于武器科技没有什么高的要求。
当时阿拉伯帝国很多将领世界闻名,士兵由于从小骑马射箭,精于骑术和格斗,是非常优秀的战士。
然而,这都是过去式了。
几乎任何阿拉伯人的国家,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关于阿拉伯帝国昔日的荣光,和如今阿拉伯各个国家的没落,都必须要同伊斯兰教结合起来讨论。阿拉伯帝国的兴衰,其实就是伊斯兰教的兴衰。
阿拉伯人源于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热情、坦诚、尚武。在伊斯兰教尚未诞生前,阿拉伯人的社会相当的原始,被周边的波斯人、东罗马帝国的罗马人等视为只会好勇斗狠的蛮人。先知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人有了精神寄托,随即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由于阿拉伯人本身武力出众,迅速征服周边,之后发展成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人征服周边各地后,也认识到了自身国家体制的不足,便多多借鉴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等先进体制与理念。但是,宗教与世俗事物接触后,必然会产生很多矛盾,亟待解决。故而,伊斯兰教的教义学、教法学、圣训学等等都在发展,也为之后的伊斯兰教形成各个教派埋下祸患。
先知默罕默德过世后,阿拉伯帝国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四大哈里发,都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但之后的倭马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乃是世袭制的,阿拉伯帝国正式成为了帝王制的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斯兰教各个教派随即诞生。
其中,穆阿台及勒派占据优势的时期,是伊斯兰教最高光的时期。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无比强大,思想界更是无比开明。为了研究与发展教义,阿拉伯帝国从罗马帝国那里弄来了很多古希腊哲学、文学书籍,并由学者翻译研究。正因为阿拉伯人保留了古希腊的书籍,欧洲文艺复兴才有了资料。
但是,穆阿台及勒派最终败给了逊尼派,并彻底被逊尼派消灭。逊尼派,即如今伊斯兰世界的主流教派。该派不提倡研究教义,只重视《古兰经》、圣训与教法。致使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穆斯林的思想发展进入停滞状态。因为在穆斯林眼中,他们世界的全部就只有《古兰经》和默罕默德的圣训。
什叶派与逊尼派之争,表面是先知死后继承人之争,实际是权力之争。即波斯人被灭过后,企图在伊斯兰教内部制造矛盾,从而复国。故什叶派的全部历史,就是造反与准备造反的历史。尽管如此,他们仍未成功。目前什叶派占多数的伊斯兰教国家仍没有几个。
当然,伊斯兰教历史上另有苏非派、哈瓦利吉派等几大教派。但都非主流教派。
所以,阿拉伯或者说伊斯兰教之所以没落,是思想、文化的没落,绝非国家分裂导致这么简单。可以这么说,如果当时穆阿台及勒派战胜逊尼派,那或许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就不是欧美的西方文化了。但历史没有如果,思想停滞就造就了现在的局面。
最后我想说一句,这是一个非常学术的问题。今日头条将其归为旅游类问答范畴,我认为很不妥。
下图列举几位著名学者:贾希兹、伊本.西拿、法拉比、比鲁尼、拉齐,其中以贾希兹最为出色。可以这么说,阿拉伯帝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绝大部分都是穆阿台及勒派的。
声明:文章由网友 跨境新手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2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