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巴勒斯坦,大家往往想到的是“难民营”,和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难民”们拿着破烂饭盆排队领救济的场面。实际上,这些形象很多是被各类媒体的“选择性报道”给误导出来的。
先举个例子。巴勒斯坦作为出生率极高的地区(平均每家育有6.3个孩子),也是全世界文盲率最低的国家地区之一。在2017年,巴勒斯坦的城市的文盲率为3.1%,乡村文盲率为4.8%,而难民营文盲率为3.3%。
这么看,巴勒斯坦的基础教育发展程度,还真能跟得上生孩子的速度。
(巴勒斯坦针对难民开放的幼儿园)
在巴勒斯坦地区,早在上世纪就普及了12年制的义务教育。难民营的孩子,登记一下,就能免费进课堂。有联合国的经费支持,搞得很不错,教学质量也能得到保障。
(学校遭到以军强拆后,就露天上课,小学生们照样穿着校服,坐的整整齐齐)
此外,巴勒斯坦人生活区还拥有10座博物馆,80座社会公共图书馆/室,341个体育俱乐部等等。因此,这么看,只要教育能跟得上,人多也不一定都是劣势。不像印度,出生率高,文盲率也高。
还有医疗方面,该地区有52座基本按西方国家标准建造的医院和597个保健中心及诊所,医疗器械和救护设备都是国际标准,除了本土医生,也有大量的西方志愿者或者无国界医生组织成员,技术水平还是相当可以的。
当然,跟大家想的一样,巴勒斯坦的教育、医疗这种福利确就建立在几十年不断跟进的国际援助之上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援助一直是巴民族权力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比如,2008至2010年,巴民族权力机构每年获得的财政援助分别为18亿、14亿和12亿美元,到现在有所削减,但还能保持着每年10亿左右的援助。其中,美国和欧盟是最大的援助方,此外,还有其他富裕的阿拉伯国家、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每年筹集的数亿援助。
甚至这种“外部援助”中,仇敌以色列也占了一定比例。以色列政府多以返还“关税”或者各类“人道主义援助”的形式,直接给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打钱”,每次都是以“亿”为单位的。毕竟,抢占人家地盘,也得给补偿,这才说得过去。
之后有那么几年,因为巴勒斯坦跟以色列闹得很僵,还不吃美国“调停”的那一套。作为惩罚,美、以双方有意冻结了部分对巴的“人道主义”援助。结果,收效很明显,光景最差的一年,根据CNN的调查报道,失业率达到了27.1%,加沙一代的甚至高达40%以上,这让不少多子女家庭生活陷入困顿。
当然,除了国际援助,巴勒斯坦人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有在本地的以色列企业工作、传统农业、商业、手工业、旅游业和去以色列、中东其他国家的打工收入,除了离得近的以色列外,最受打工群体欢迎的是约旦、黎巴嫩、科威特和阿拉伯半岛的几个土豪国家。
其实,如果按实际控制来算,巴勒斯坦地区更应该叫“以色列控制地区”。这片热土已经被以色列霸占了90%的面积,要想“老死不相往来”,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客观看,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经济发展上,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也是做了贡献的。而以色列人也看得明白,那些玩命“搞事情”的,多数抱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心态,一旦巴勒斯坦人有家有业,生活富足,可能就舍不得往死里折腾了。
某种程度上看,当今的以色列间接控制着巴勒斯坦经济的杠杆。最典型的是巴勒斯坦人至今没有自己的货币,多使用以色列货币(谢克尔)和约旦货币(第纳尔),相比之下,谢尔克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加之,色列企业直接进入巴勒斯坦市场,大力扩建约旦河西岸北部工业区,搞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也相对缓解了巴勒斯坦高涨的失业率。
农业方面,巴勒斯坦地区13.4%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不过,大多数自然资源和最肥沃的土地区都已经处于了以色列的实际控制之下。像加沙,35%的农田被以色列军队指定为所谓“缓冲区”,以色列一边时不时开着推土机去碾压疑似恐怖分子的民宅,一边还派飞机定期在加沙的农田上空喷洒除草剂,一手搞破坏,一手搞建设。
此外,还有大批巴勒斯坦人进入以色列境内工作。尽管每天都要在边界上接受没完没了的安检,但鉴于以色列的工作薪酬和环境都远超巴勒斯坦,所谓民族仇恨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起来,显然后者更具吸引力。
甚至不少巴勒斯坦人干脆成功移民了以色列,拿到了以色列护照,其中,很多是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人。这点,以色列政府非常沾沾自喜,竟然号称“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公民是整个中东地区最富裕和享受民主权利最多的阿拉伯人。”
前两年,以色列曾经一度要在边境地区建造无死角的隔离围墙,禁止巴勒斯坦人入境,随即遭到了巴勒斯坦人的强烈反对,双方还发生大规模的冲突。这在巴勒斯坦人看来,截断他们去往以色列的路,几乎就等于掐断了他们的活路。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自十九世纪末犹太人发起大规模迁往巴勒斯坦的锡安运动后,双方的流血冲突基本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但随着犹太人在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并迅速崛起,巴以之间的较量开始出现严重的不对等!
以色列拥有中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国防力量,但巴勒斯坦至今连一支军队都没有,全靠两支装备轻武器的警察部队;对此有人就曾调侃道:当巴勒斯坦人面对以色列的飞机大炮时,他们只能从兜里掏出石子!
当然,巴以之间的不对等不仅只体现在军事方面,经济差距也十分明显!我们以2017年数据为参考:以色列的全年GDP总量约为3500亿美金、人均GDP超40000美金(总人口800余万);而巴勒斯坦的全年GDP总量约为150亿美金、人均GDP仅3100美金(总人口460余万)。
也正是因此,巴以冲突一度被称之为“穷人和富豪的战争”;不过从上面的数据也不难看出,巴勒斯坦虽然动荡不安,但还是有一定的经济产能,尽管相对低效。
整体来看,农业依旧是巴勒斯坦经济来源的支柱!其生产的瓜果蔬菜以及橄榄油等农作物基本占据了其出口效益的重头;另外,巴勒斯坦还拥有主要供给内需的工业及手工业等。
除上述自主经济来源外,巴勒斯坦最主要的一项营收就是国际援助!在不被制裁的情况下,巴勒斯坦每年能从美国和欧盟那里获得近20亿美金的援助(这只是账面援助,巴方同我们关系也不错)。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巴勒斯坦经济的自主性十分差,如果遭遇以色列封锁和外部支援滞缓,那巴方经济立刻就会陷入挣扎。而且巴勒斯坦至今都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流通货币,主要使用的是以色列的谢克尔和约旦的第纳尔。
我是军武最前哨!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带来精彩内容!
有几个悟空答友对巴勒斯坦的经济分析的很到位,那么我就选了几个比较偏的角度来解答一下巴勒斯坦老百姓的生活来源。
1、依赖外部援助
巴勒斯坦是一直世界上最大的难民来源国之一,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7年全球2500多万流离海外的难民中,有五分之一为巴勒斯坦难民。
每年联合国难民署都会划拨资金给各地安置巴勒斯坦难民的难民营。而难民营之外的巴勒斯坦人则由一些中东兄弟国家、各国慈善机构救济。
2、有一大笔钱以色列“给的”
为啥说以色列“给”巴勒斯坦呢?原来根据《奥斯陆协议》,巴勒斯坦的海关由以色列把控代为收取。每个月以色列都会将海关税收划拨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不要小看这个关税,据说这笔钱可达上亿美元,这可是占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哦。不过这个转交看心情的,曾经以色列以巴勒斯坦拿钱资助恐怖分子,被克扣过。
3、巴勒斯坦内部分裂,导致人民的生存依赖各不相同。
巴解组织和哈马斯因路线问题分裂,巴解组织比较温和,倾向于跟以色列和平共处,所以被大多数国家承认为巴勒斯坦的官方政府组织;而哈马斯看到以色列就是不爽,跟以色列干的最凶的就是他们。巴解组织控制约旦河西岸,哈马斯掌控加沙地带。由于巴解组织的温和对以政策,约旦河西岸这部分地区的人民并未被以色列封锁的很严重,生活水平较高。
而加沙地带经常因为哈马斯往以色列轰火箭弹,总是遭受以色列空袭和地面清剿。为了围堵哈马斯,以色列几乎把加沙能出去的地方都封死了,很多人道救援物资没有以色列的首肯根本进不去,所以这里黑市横行,人民生活很艰苦。地上海上都不行,那么就挖地道(上图就是被以色列发现的加沙地道),就靠着加沙人民的双手,一条条通往埃及的地道不断开通,尽管地上以色列不断轰炸,但是物资还是能源源不断涌入加沙,这也就是为何加沙人民还能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
声明:文章由网友 跨境新手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2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