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在中东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
从地理位置来说,黎巴嫩是中东国家,但由于曾遭英法占领,黎巴嫩在生活方式上又是最西化的国家。
从人种和宗教来说,黎巴嫩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属于阿拉伯国家,但由于国内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势力相当,不算是纯粹的伊斯兰国家。
从国内政治来说,黎巴嫩的三大政治要职三派并立,总统属基督教马龙派,总理属逊尼派,议长属什叶派。
从外交来说,黎巴嫩奉行中立立场和不卷入政策,但由于北部和东部相邻叙利亚,南部相邻以色列,黎巴嫩又往往会卷入地区冲突。目前黎巴嫩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总理哈里里领导的未来阵线为主的亲西方和沙特阵营。另一个是黎巴嫩真主党为首的亲伊朗和叙利亚阵营。
在黎巴嫩南部,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势力很大,经常与以色列发生冲突。真主党还同伊朗一起支持叙利亚政府。而属于逊尼派的总理哈里里与沙特关系特殊,进而与黎巴嫩真主党产生分歧。去年哈里里闹出的辞职风波,就是由于对真主党不满。
黎巴嫩在中东是一个难民就能挑起内战,搅乱整个国家局势,导致各方势力不断涌入,大国博弈的棋盘。
黎巴嫩在中东是个小国,现在一提起黎巴嫩,很多人就会想起真主党,因为真主党的大名在国际上那是响当当的,一有什么爆炸事件,必然就会有真主党出来说,此事由真主党负责。
而黎巴嫩真主党能够发展壮大离不开黎巴嫩内战。那么黎巴嫩内战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得从巴以分治,中东战争说起。
1947年,联合国同意巴以分治,以色列建国。阿拉伯国家组成联军发动了中东战争,但是阿拉伯国家是屡战屡败,战争中大量的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成为了难民。
因为历史原因,这些巴勒斯坦难民被约旦接纳。然而难民在黎巴嫩没有就此安分,反而蹬鼻子上脸,干劫持客机,刺杀约旦国王的事。
约旦受不了,于是在1970-1971年,巴勒斯坦难民以及巴勒斯坦难民被侯赛因国王从约旦驱逐。而这些巴勒斯坦难民和游击队就涌入了黎巴嫩。
黎巴嫩是中东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国内政治力量就是两派,基督教派和伊斯兰教派。因为黎巴嫩的民众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人基本相同。然而基督教派和伊斯兰教派竟然和睦相处,联合执政。
所以黎巴嫩成为了中东地区最稳定的国家。黎巴嫩的旅游、银行、过境贸易给其带来高额收入,人民生活水平与石油国家不相上下。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更成为与苏黎士并称的国际金融之都和中近东交通、教育、文化中心,号称“近东巴黎”,黎巴嫩镑也成为和瑞士法郎、西德马克一样坚挺的国际货币。
然而这一切随着巴勒斯坦难民的涌入而发生了改变。巴勒斯坦难民被黎巴嫩南部的什叶派接收,然而巴勒斯坦游击队却没有吸取约旦的教训,仍旧我行我素,在黎巴嫩南部向以色列进攻,最终导致以色列反击,黎巴嫩民众遭殃,这还不算巴勒斯坦游击队开展向什叶派普通民众设立路障收过路费等过分活动。
巴勒斯坦游击队竟然干出了更过分的举动,挑起黎巴嫩基督教派和伊斯兰教派的斗争,从而从中渔利。
于是在1975年,巴勒斯坦游击队在黎巴嫩基督教教堂内打死了四名基督教长枪党成员。这下激怒了黎巴嫩长枪党,紧接着黎巴嫩长枪党开始报复,当天袭击了一辆公共汽车,将车上的26名巴勒斯坦人全部杀死。
1975年4月15日,巴勒斯坦游击队和基督教长枪党民兵之间在黎巴嫩爆发战斗,这一天死亡总人数接近100人。因为这件事爆发了黎巴嫩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内战。
1975年9月16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在这里装备精良的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展开了激战,贝鲁特的街道变成了一片火海,黎巴嫩联合政府受到威胁。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为了控制街区逐个争夺建筑物,然后将它们作为堡垒。商人和居民都躲藏起来。
这场战斗使内部已经存在分歧而已陷入瘫痪的黎巴嫩联合政府公开破裂。原因在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准备以黎巴嫩为基地向以色列发起进攻而引起的。黎巴嫩伊斯兰教徒支持巴解,而基督教民兵坚决反对,两派尿不到一个壶里。
由于黎巴嫩军队主要是基督教徒,所以黎巴嫩基督教派得到军队支持,而伊斯兰教派没有武装力量,只好和巴勒斯坦游击队联合。在战争初期,由于基督教派军队的装备和训练上比巴勒斯坦游击队要强的多,于是基督教派占据上风。
1976年1月,黎巴嫩长枪党在政府军的支持下包围了三个巴勒斯坦难民营。于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参与进来,对黎巴嫩长枪党进行反击。
黎巴嫩伊斯兰教派开始配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而且巴解还得到了叙利亚的允许。巴解正规部队“巴勒斯坦解放军”和巴解“闪电”部队8000人同时从叙利亚境内开入黎巴嫩。这下黎巴嫩政府军不是其对手,巴解控制了黎巴嫩大部地区。
黎巴嫩军队这时候也发生了哗变,伊斯兰士兵约6000人宣布成立“阿拉伯黎巴嫩军”,公开倒向伊斯兰教派;还有一部分黎巴嫩政府军宣布中立,致使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力量大为削弱,黎政府面临垮台。
黎巴嫩基督教派节节败退,于是黎巴嫩总统苏莱曼·弗朗吉亚(基督教徒)向叙利亚总统老阿萨德请求叙利亚进入黎巴嫩维持局面。
于是1976年5月,叙利亚总统老阿萨德派遣3.5万军队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并长期驻扎下来。同年,黎巴嫩大选,基督教徒萨尔基斯当选为黎巴嫩总统,萨尔基斯在得到叙利亚、以色列、美国和沙特的共同支持后,开始收拾黎巴嫩残局。
黎巴嫩基督教派和伊斯兰教派又回到了谈判桌上。但是不幸的事又发生了,进入黎巴嫩的叙利亚军队和基督教派民兵擦枪走火,引发了新的战争。叙利亚与基督教民兵之间曾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对基督教派愈加不利。
于是黎巴嫩被几大武装控制,1977年,黎巴嫩分裂成由叙利亚部队控制的北部地区,由基督教徒控制的海岸地区以及由激进派伊斯兰教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控制的南部几块飞地。
这一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就因为以色列的介入而更加混乱。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多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以军哨所、而且向以色列村庄发射火箭和炮弹。1978年3月,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再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一辆公共汽车。
而这一行动让以色列展开了报复。以色列军队举行了代号“利塔尼”的军事行动。于1978年3月14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据地发动毁灭性进攻,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后以色列人遵照联合国决议撤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该地区。
1980年,叙利亚在黎巴嫩部署导弹,黎巴嫩长枪党和叙利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以色列出动飞机袭击叙利亚人,并轰炸贝鲁特地区,以示警告。叙利亚没有从入侵黎巴嫩得到利益,反而陷入泥潭,于是和黎巴嫩基督教派和解。
1981年7月24日,叙利亚和黎巴嫩基督教武装达成了一项临时停火协议。叙利亚军队退出后,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随即同黎巴嫩政府军交战,黎巴嫩政府军不敌,被巴解夺占了黎巴嫩南部大片地区。
巴解又从黎巴嫩南部进攻以色列。以色列为了扶持黎巴嫩基督教派,同时打击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发动了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6月,以色列出动军队6万余人,大举入侵黎巴嫩,深入黎境约90公里,占领约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以色列军队包围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巴勒斯坦武装力量1.2万人撤出贝鲁特,分散到8个阿拉伯国家。
同年八月,基督教派强硬派人物贝希尔·杰马耶勒当选黎巴嫩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提出了一项强硬主张,就是一切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解散所有教派武装、建立统一的政府军和实行全国和解。
这个主张遭到了叙利亚、伊斯兰教派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反对,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身死。他的兄长阿明·杰马耶勒继任总统。阿明·杰马耶勒调查兄弟的死因,发现凶手是叙利亚特工。
阿明·杰马耶勒不敢得罪叙利亚,将枪口指向巴勒斯坦难民。这下惹怒黎巴嫩长枪党,为了报复巴勒斯坦游击队,在以色列的支持下,黎巴嫩长枪党制造了贝鲁特大屠杀,近三万巴勒斯坦难民被杀。
这件事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反对,1982年8~9月,美国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组成多国部队,进驻黎巴嫩。在美国参与下,黎、以双方经过谈判,于1983年 5月17日签定了以色列从黎撤军的协议。
由于以色列军队撤军的同时,美国要求叙军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撤出黎巴嫩,因而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伊斯兰教派的抵制。
1983年4月18日,美国驻贝鲁特使馆被炸,50多人死亡。同年10月23日,在事先未得到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美国和法国在黎巴嫩的维和部队驻军司令部相继被炸,美军死239人,法军死58人
叙利亚自1976年6月初以来,在黎境内一直驻有3万左右军队。叙利亚军队支持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两大民兵武装,反对政治改革持强硬态度的基督教派。
黎巴嫩基督教派为牵制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开始默许巴解武装从1985年起陆续重返黎巴嫩。后者随即与阿迈勒民兵武装发生矛盾,1986年9月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
在叙利亚的压力之下,黎巴嫩领导人 胡贝卡在强大政治、军事压力下,接受叙的调解,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达成了结束内战、进行政治改革的协议,为全国和解带来了新的希望。
1987年黎巴嫩什叶派民兵在叙利亚的支持下,攻击巴勒斯坦难民营,造成数万人伤亡。不久什叶派民兵和黎巴嫩真主党交战。真主党不敌什叶派民兵,伊朗开始介入黎巴嫩局势,支持黎巴嫩真主党。黎巴嫩真主党民兵得到伊朗支持重新集聚力量发动反攻,夺回贝鲁特南郊80%的地区,双方死伤千余人。
1989年3月14日,黎巴嫩基督教派领导人为了驱逐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对叙利亚军队的进攻,叙利亚军队和黎巴嫩政府军进行大规模炮战,造成5000多人伤亡、数十万人逃离及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吸引力被伊拉克吸引。这时叙利亚趁虚而入,叙利亚支持的政府军和叙利亚军队开始攻击黎巴嫩基督教派军队,基督教派军队节节败退,全军溃败。
黎巴嫩政府开始在全境行使权力,着手实行将所有派别武装撤出首都的“大贝鲁特”计划。至次年5月,除部分真主党武装外,黎各主要派别武装均撤出贝鲁特,交出武器宣布解散。
至此,长达15年,造成14万人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的黎巴嫩内战基本结束。
黎巴嫩人口有600万,是中东国家中基督教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基督教人口占60%(另一种说法是46%),其余为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和逊尼派,还有一少部分属于德鲁兹派(德鲁兹派属于什叶派的一支)。黎巴嫩原来是法国的殖民地,国家比较西化,是中东最开放的国家。黎巴嫩《民族宪章》确立教派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共和国总统为基督教马龙派,议长为伊斯兰教什叶派,总理为伊斯兰教逊尼派;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在议会议席的比例是6∶5”。由于国家实行教派分权,西方各种势力的介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教派武装长期存在,有基督教的长枪党、什叶派的真主党(伊朗支持)、亲叙利亚的阿拉维派武装。由于复杂的政治纠纷、教派纠纷该国长期没有总统。
声明:文章由网友 跨境刘大仙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30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