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是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自中国宋朝时期就被英国统治,直到1922年从英国独立,前后持续了600余年的时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英爱两国为何没能融为一体?爱尔兰又为什么没有和北爱尔兰一起留于英国呢?
英国的巨石阵作为“史前巨石文化”的代表闻名于世,然而与它同时期的巨石文化遗址还有爱尔兰都柏林北部的“纽格兰奇墓”,这座长廊式墓穴同样是世界最古老建筑物之一,其历史比埃及的金字塔还要悠久。
它从五千年前屹立至今,只有在每年12月19日至23日的黎明时分才会有阳光照入,每年此时,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瞻仰这一新石器时代的惊人壮举。
除此之外,现代爱尔兰人的祖先凯尔特人更是曾于罗马人争雄,几乎称霸欧洲的古代文明族群。
公元前6世纪,凯尔特人来到爱尔兰,使爱尔兰在思想、语言、文化上得到了统一,此后1600余年的时间里,爱尔兰一直由凯尔特人统治,即便是曾经吞并了英格兰的罗马帝国也未能将其侵占,这使得爱尔兰保存了完整而独特的凯尔特文化。
凯尔特人历史分部范围
曾有专家指出“爱尔兰是世界上仅存的凯尔特民族国家”,一个在纷争不断的欧洲地区延续千年的古老民族又岂会甘心臣服他国呢?
促进英国统一的文明宝库
公元5世纪,相对落后而野蛮的日耳曼人肆虐欧洲,势微的罗马帝国无力抵御,致使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几近消亡。
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人(英国人的祖先)占领英格兰,粗暴的摧毁了不列颠人和罗马人建立起来的社会文明,几乎将不列颠带回原始时代。
英格兰七国时代
未遭“蛮族”入侵的爱尔兰则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在432年皈依基督教之后,迅速发展出了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凯尔特式基督教,建立了独特的修道院制度。
爱尔兰基督徒们坚守正统的基督教教义,热衷于研究学习,编纂图书,使得诸多欧洲历史文献和伟大思想得以保存,同时也成为了向西欧地区传播基督教文明的主要力量。
公元6世纪,爱尔兰以苏格兰为起点,开始了向不列颠地区的传教活动,并在苏格兰西部的艾奥纳岛上建造了一座修道院作为宣教中心。
之后,从艾奥纳岛修道院出发的传教团,使英格兰七国中的诺森伯里亚、麦西亚和埃塞克斯等都接受了基督教。
艾奥纳岛修道院
7世纪末,统治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实现了宗教信仰的统一,并确定了和罗马教廷的从属关系。
罗马教廷对英格兰基督教不分王国的统一管理,又给盎格鲁-撒克逊人植入了建立统一王国的理念,直接促使英格兰完成在政治上的统一。
优秀民族文化同化殖民者
凯尔特人统治爱尔兰期间,建立起来了五大王国,分别为北部的厄尔斯特,西部的康诺赫特,南部的蒙斯特,东南部的伦斯特,分为南伦斯特和北伦斯特。
爱尔兰历史地图
公元999年蒙斯特的布赖恩·博鲁击退入侵的维京人之后,成为爱尔兰最高国王,使爱尔兰有了15年的短暂统一。
布赖恩·博鲁去世后,诸国君王为了争夺最高国王的头衔而争斗不断,其中伦斯特的德莫特·麦克默查德邀请英格兰军队进入爱尔兰以助自己一臂之力,未曾想“引狼入室”,致使爱尔兰诸国先后被英格兰征服,开始成为英格兰的殖民地。
在英格兰的侵略过程中,坚忍不拔的爱尔兰人,凭借其优秀的民族文化竟让很多殖民者变的“比爱尔兰人更爱尔兰”。
英格兰政府自然不愿意看到这一情形,遂颁布了《基尔肯尼法令》以阻止殖民者被逆向同化。
法令包括禁止英国人和爱尔兰人通婚;禁止领养爱尔兰儿童;禁止使用爱尔兰姓氏、语言、习俗,穿戴爱尔兰服饰;禁止爱尔兰的僧侣、云游歌者、说书人进入英国人聚居地区等35项禁令。
甚至禁止英国贵族阶层参与爱尔兰棒球运动,以削减凯尔特文化带来的影响,1537年,还进一步的通过《高尔威法令》 取缔了爱尔兰的棒球运动。
这些法令彰显了爱尔兰民族文化强大的同化能力,也标志着殖民者“英国化”爱尔兰的失败,加之爱尔兰人的顽强抵抗,直到15世纪末期,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都毫无起色。
宗教信仰被残酷打压
相对于华夏文明可“佛道同修”的开放与包容,欧洲一神教的胸襟则要狭隘许多,对异教徒有着与生俱来的偏见,即便是同一个宗教也会因对教义理解的不同,而出现兵戎相见的派系斗争。
16世纪英国在进行了以新教替代罗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之后,切断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建立了遵循新教教义的英国国教会,在信仰划一的原则下,打压国教会之外的其他宗教团体,特别是爱尔兰的天主教会。
发起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
为了使信奉罗马天主教的爱尔兰“异教徒”皈依英国国教,英国政府颁布了多项法令以合法化对天主教的迫害。
如,1704年制定了“反对天主教势力壮大”的法令,禁止天主教徒购买土地,且不得以抵押方式出租土地,其所承租的土地必须缴纳2/3的年产值作为租金。
另一项在1710年颁布的法令,还残忍的规定“凡捕获一名天主教主教,赏金50英镑,捕获一名未经登记的神甫,赏金20英镑”。
“加维尔肯德法令”的相关条款则更加的周密,天主教大地主的长子,若想在其父亲去世后继承全部地产,必须在一年内或者成年后皈依英国国教,否则该天主教大地主的地产将被所有子嗣均分。
这一举措要么增加新教徒的数量,要么削弱天主教地主的势力,使天主教徒的地产被诸子均分,越分越小,对英国政府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在参政议政方面,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更是毫无民主可言,他们被禁止任职于政府机关、市政团体,更不准参选郡、和自治城市的议员。
1800年英国政府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与爱尔兰的合并,对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许诺是给予他们被选举权,可见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在英国的统治下连“公民权”都是没有的。
与英国合并之后亦未被公平对待
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期间,爱尔兰人联合会于1798年发动武装起义,希望能够在法军的援助下解放爱尔兰,然而,姗姗来迟的法军登陆爱尔兰时,起义已被镇压。
面对法军的入侵威胁,英国政府于1800年强制通过《爱尔兰合并法》,完成了对爱尔兰的吞并,并将国名由“大不列颠王国”更改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鉴于殖民时代的土地掠夺,爱尔兰的土地基本上都掌握在英国地主的手里,当地农民只能承受着高额的租金艰难维生。
当1845-1850年爱尔兰因爆发马铃薯疫病而发生大饥荒时,英国地主不但没有提供帮助,反而趁机去登记并收回那些无法按时交租的土地。
英国政府的不作为更进一步激化了英爱矛盾,当100多万爱尔兰人正在忍饥挨饿时,足以供给800万人的农产品却被源源不断的收运至英国,而没有用来救济当地灾民,以至于港口地区爆发“食品暴动”。
被英国派往爱尔兰负责赈灾的查尔斯·特雷维扬爵士甚至发表言论称“此次饥荒是上帝对爱尔兰人的惩罚”,英国舆论同样以宗教偏见来看待爱尔兰的饥荒,认为“饥荒是上帝为了让爱尔兰改变对马铃薯的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中,英国政府救援效率之低可想而知。
查尔斯·特雷维扬
在救灾工作未见起色之时,伦敦掌权者又以继续提供援助会让爱尔兰人过渡依赖政府为由,终止了粮食发放,将提供粮食的任务,交给了私人企业,笃信“自由贸易”会实现马铃薯的供给平衡。
英国政府给自己的任务则是建设公共工程以提供工作给灾民,让他们有薪资来购买粮食,然而这一计划也未能有效落实,终成一张“空头支票”。
1841年爱尔兰全岛的人口约有817.5万人,在经历过饥荒之后,到1851年的全岛人口仅仅剩510万人,直接失去了300多万人。
爱尔兰大饥荒纪念馆
这就是成为联合王国一部分之后的遭遇,虽然在名义上是与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地位平等的王国,实际上仍如被殖民统治一般,未被当成同胞对待。
南北分治和爱尔兰的独立
19世纪末爱尔兰的文化复兴运动,促使爱尔兰寻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强,仅在1880年就爆发了2590起农民运动。
然而在爱尔兰北部厄尔斯特地区,由于在17世纪时被英国政府迁入了大量的英国新教徒,而使得该地区新教徒数量大大超过天主教徒。
新教徒们担心在爱尔兰独立之后,失去“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被打压报复的低等公民,极力反对爱尔兰独立运动,并于1912年组建了一支“厄尔斯特志愿军”开始进行军事操练,同时主张独立的南部地区也组建了一支“爱尔兰志愿军”,爱尔兰进入南北对峙的紧张状态。
英国政府既不想在爱尔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又不希望其真正的脱离英国,于是在1914年通过了一项《爱尔兰自治法案》,否决了爱尔兰独立的诉求,给予了爱尔兰地区6年的自治权限,但北部地区的新教徒并不接受这一法案,坚持要求将整个厄尔斯特地区排除在自治之外,南方派系同样不满足于只被授予自治权限。
不过,这一法案还未来得及实施就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暂停了。
1919年爱尔兰共和军发动了争取独立的爱尔兰独立战争,被英国政府派去镇压起义的蒙哥马利在见证了爱尔兰人的顽强抵抗之后,认为叛军虽可被武力镇压,但却无法彻底根除,为免死灰复燃,拖累英国,最好的办法是让爱尔兰尽快建立自治政府,把平息叛乱、稳定局势的任务推给爱尔兰自己处理。
1920年英国议会通过《爱尔兰政府法案》,将爱尔兰划分为北爱尔兰和南爱尔兰,两地可分别建立自己的自治机构,两个机构在未来也可合并为一个。
此后,北爱尔兰的自治机构开始建立并运转,南爱尔兰由于独立战争一直未能建立自治机构。
1921年英爱双方协议停火,并签订了《英爱条约》,条约确认了爱尔兰的南北分治,给予了北爱尔兰和南爱尔兰同等的自治领地位,在南爱尔兰建立爱尔兰自由邦,北爱尔兰可自主选择是加入爱尔兰自由邦还是留在英国治下。
随后新教徒占主导地位的北爱尔兰选择加入英国,成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爱尔兰自由邦则在1949年通过《爱尔兰共和国法令》脱离英联邦,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
纵观英爱两国历史,英国文明并没有优秀到可以吸引爱尔兰人自动归附,反而曾经输落于爱尔兰。
在对爱尔兰的统治过程中,更是从未聆听过爱尔兰人的声音,一味推行信仰统一和异教迫害,进一步的激发了爱尔兰人寻求独立的民族情绪。
最终,新教徒占多数的北爱尔兰在加入联合王国之后出现了持续30年的暴力冲突,而南爱尔兰在建立共和国之后则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斩获“欧洲小虎”的美誉。
参考文献:
桂涛,英国:优雅衰落,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9
丽贝卡·弗雷泽,英国人的故事:从罗马时代到21世纪,中信出版社,2018
戴维·雷诺兹,大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
王振华等,列国志:爱尔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钱乘旦等,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袁茜,1845-1849爱尔兰大饥荒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
其实,不是英国不想全部占领爱尔兰岛,而是英国根本就 无法征服,爱尔兰岛上的全部人心,因为,英国当年统治过爱尔兰300多年,可是,爱尔兰岛上的大部分人信奉天主教,没有被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新教所同化,由于,北爱尔兰人在300多年的统治当中,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同化,所以他们在一战后选择留在英国;
早在12世纪,英格兰岛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就开始了武装占领爱尔兰岛,不过,由于爱尔兰岛上的民众极力反抗,英格兰人一直没有彻底占领爱尔兰岛,直到16世纪中叶,也就是1542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正式取代了爱尔兰国王,至此,整个爱尔兰岛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直到20世纪初,整个爱尔兰岛爆发了一次大饥荒,可是,当时的英国政府并没有对爱尔兰进行赈灾救助,不但如此,英国为了应对和德国的战争,还从爱尔兰搜刮民脂民膏,这才导致了爱尔兰人的武装反抗,还成立了爱尔兰共和军;
直到1919年,英国政府为了镇压爱尔兰共和军,于是爆发了所谓的“英爱战争”,由于当时的英国受一战影响,元气大伤,根本无力镇压爱尔兰共和军,英国政府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成为“自由邦”,爱尔兰北部的6个郡,已经信奉新教,于是,他们选择了继续留在英国;
当时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以“自由邦”的形式存在,一直等到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正式宣布独立成为爱尔兰共和国,英国政府在1949年,正式废除了英国国王,为爱尔兰国家元首的惯例,北爱尔兰的6个郡,继续选择留在英国;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并不是不想占领整个爱尔兰岛,他们曾经确实统治过,爱尔兰岛300余年,可是,英国依然无法征服爱尔兰岛上的大部分人心,最终,被迫允许爱尔兰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只有北爱尔兰的6个郡,被成功同化为新教徒,所以北爱选择了继续留在英国 。
关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内容观看
英国在历史上曾吞并了整个爱尔兰岛,但在一战后又吐出了大部分。
爱尔兰是独立岛,与大不列颠岛不相连接。
爱尔兰岛原住民属于欧洲凯尔特人种,他们信奉天主教。
从1169年开始,居住在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盎格鲁-萨克逊人不断从海上入侵爱尔兰岛,最终在1541年由英王取代爱尔兰王,将爱尔兰岛收入英格兰版图中。
1916年,陷入一战中的英军在凡尔登和索姆河会战中伤亡百万,被德国人用马克沁重机枪几乎屠杀了一代英格兰人。在英国大伤元气情况下,爱尔兰人乘机举行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要求独立的大规模起义。迫使在一战结束后英国中央政府与爱尔兰地方政府谈判,让爱尔兰人作出是否留在英国的选择。
结果爱尔兰岛南部26个郡选择脱英,北部6个郡由于英格兰移民多,且那里许多爱尔兰人接受了英格兰信奉的基督新教,它们选择了留在英国。于是,双方签订《英爱条约》,爱尔兰岛南部26郡变成了“爱尔兰自由邦”。
1937年,纳粹崛起,欧洲风云突变,爱尔兰自由邦借机自我升级为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1948年爱尔兰共和国宣布脱离英联邦成为永久中立国,1949年被二战打衰的英国被迫承认爱尔兰独立。
英国在1541年吞并了爱尔兰,从1921年开始至1949年,终于将南爱尔兰26个郡吐了出来。
但至今,英国仍然将北爱尔兰6个郡衔在嘴里。与之组成“大不列颠及其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由于英国脱欧,而北爱尔兰不愿意脱欧,不愿意被欧盟在南北爱尔兰之间设立“硬边界”阻断来往,北爱尔公投“脱英、回归爱尔兰”的可能性非常大。
声明:文章由网友 跨境刘大仙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3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