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下当年的新闻就知道了。
俄罗斯阻止过,但后来美俄关系因为反恐而缓和,导致普京改变态度。于是这才有了北约的第二次东扩。
苏联解体后,由于美俄关系较好,就连俄罗斯一度也想加入北约。且北约当时也没有明确拒绝过俄罗斯。
所以1997年3月,北约第一次东扩时,俄罗斯并未表示出过激的反应。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也顺利加入北约。
但就在1999年3月,波、捷、匈三国正式加入北约的当月。北约对南联盟展开了轰炸。
而因为这件事,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叶利钦与克林顿的私人关系,急转直下。
后来,为了表达强烈不满,叶利钦与北约直接开杠。结果由于实力不足,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碰了一鼻子灰,叶利钦在国际上丢人丢大发了。
这件事后,叶利钦终于明白,不管自己怎么变装,怎么示好,在西方人眼里,俄罗斯人就是俄罗斯人。是威胁的象征。西方永远都不会真正接纳俄罗斯。
于是在1999年底,出于一种复杂心态,叶利钦提前卸任,并推荐普京担任代理总统。
在叶利钦看来,自己无才无德,无法遏止俄罗斯下滑的趋势。眼下也只能指望普京了。
不过2000年3月,普京正式当选总统后,却并没有立即展现出其强悍的一面。
用当时媒体的评价说,普京很“务实”。
他知道俄罗斯的实力不足以对抗北约,也无力阻止北约第二轮的东扩,将斯诺伐克、罗马尼亚、波罗的海三国等七国纳入北约。
于是,普京当时的政策,与叶利钦早期的政策可谓如出一辙。
即摒弃所谓的“帝国奢望”,继续表现出一种低姿态,希望能被西方接纳。
2001年,俄罗斯第二次申请加入北约。
这一次,北约也没有明确反对。并且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与普京的私交还不错。
比如2001年6月15日,小布什在一次公开讲话时就说:“欧洲必须向俄罗斯开放”,“北约即使在扩大之后也不会把俄罗斯当作敌人。美国不是俄罗斯的敌人。”
鉴于美国的态度还不错。于是,普京就产生了一种错觉——加入北约,这次有戏。
然而,小布什前脚刚发表完愿与俄罗斯合作的讲话,他后脚就改口了,称俄罗斯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
随即,北约陆续举行了两次军演。
先是在波兰搞了一次大规模军演。
接着在当年的8月,联合波罗的海三国,在波罗的海又搞了一次大规模军演。把炮管子对准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
北约如此反复无常,这让普京大为光火。
之后,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合发表了一份警告声明。大概意思就是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如果北约一意孤行,那么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将会奉陪到底。
不过,俄罗斯的警告声明发布后,并没有起到效果。
2001年8月底,针对俄罗斯的警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公开表示:北约东扩,俄罗斯没有否决权。
并且,鲍威尔还第一时间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外长举行会晤,声明支持波罗的海国家加入北约和欧盟。
见美国如此强硬,普京也立即举行了一次针对性的军事演习。
因为这些事,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再次急转直下,搞得差点要武装对峙。
不过,就在俄美互放狠话,互相以军演威胁对方期间,9·11事件突然爆发了。
前面说了,普京上台初期,他是想与美国和北约合作的。毕竟被叶利钦折腾了八年,俄罗斯的GDP还不足3000亿刀。
兜里没钱,哪有底气与北约搞对抗?
于是在9·11事件爆发后,正当白宫上下忙得焦头烂额时,普京立即与小布什和赖斯通了电话,表示俄罗斯将会无条件支持美国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并且还会劝中亚五国也无条件支持美国。
为了表达合作的诚意,普京在随后还降低俄军的警戒等级,撤走了苏联时期设在古巴的监测站,并取消一切军事演习。以此帮助美国能集中精力对付阿塔。
不得不说,普京的退让,是极有诚意的。
因为如果是在冷战期间,俄罗斯肯定会一面假装对美国表示人道主义的关怀,一面暗地里使绊子,资助阿塔,让美国也像苏联一样在阿富汗栽跟头。
即便只做这一点,小布什也会很被动。
所以当得知的普京一系列举动后,小布什非常感激。并在事后也做出了积极回应。
大概来说,就是对普京许下了五点承诺。
一,美国不再视俄罗斯为敌人和战略威胁。
二,建立“20国机制”,给予俄罗斯在9个安全领域与北约国家一样的决策权和行动权。
三,将G7+1改为G8,接纳俄罗斯为八国集团的正式成员。
四,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未来将帮助俄罗斯加入WTO。
五,对俄罗斯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扶持。
很明显,小布什的这些许诺,对于俄罗斯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战略上不再视俄罗斯为竞争对手,这是普京最需要的。
所以在俄美会谈结束后,普京退让了,改变了态度。从之前的“坚决反对”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转为“能够容忍”。
而北约也因此顺利完成了第二轮的东扩,将波罗的海三国等七个国家纳入。
值得一提的是,北约第二轮东扩前后,小布什在接受采访时,又多次声明:“俄罗斯不再是敌人,美国也不是俄罗斯的敌人”。“我想让普京总统明白,没有必要惧怕北约东扩,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对俄罗斯是有益的。”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客套话罢了。美国不仅是把俄罗斯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而且北约东扩就是针对俄罗斯。
这二十年来,一直都是如此。
就在昨天,普京发表万字讲话,说西方骗了俄罗斯30年,以致今日将刀架在了俄罗斯人的脖子上。
对此,你可以谴责普京发动战争。但不得不承认,普京说的话,并非空穴来风。
对于我们而言,也应该引以为戒。
当年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韩国政府声称萨德是防御系统,并不针对中国。我们的回应就没有震慑到韩国的鼠雀之辈。
以致萨德还是部署了,并且在近日,韩国某总统候选人还声称当选后,要在韩国增加一套萨德系统,废除“三不”承诺。
这种明目张胆的外交挑衅,绝不可能是最后一次。未来,类似的挑衅会越来越多。
今天拿部署萨德威胁我们,明天拿部署核武器威胁我们。后天怕是又要拿加入军事同盟做文章。
此类事情,有一次,就必然有第二次,第三次。无穷无尽,让我们不堪其扰!
这个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历史上讲,这三国和俄罗斯关系不大,本身就是苏联强行占领的。同时三国对苏联,对俄罗斯的敌意始终非常大,加入北约的意愿是一贯而强烈的,启动的也早。
二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希望通过让步换取西方的善意,甚至自己都可以加入北约。因此对三国入约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而俄白乌是东斯拉夫人的核心地盘和利益所在,历史上同宗同源,民族情感上要比其他几个国家近的多。加上俄罗斯也已经看透了西方对自己的最终目的不止于削弱与遏制,而是置之死地而后快。所以在乌克兰问题上俄没有退路,只能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新年伊始,俄罗斯发动了对乌克兰的全面战争,引起世界关注。
按照俄罗斯的说法,之所以如此,是被逼无奈;因为乌克兰频频要求加入北约,让俄罗斯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那么,同样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也在二十世纪初加入了北约。
如果俄罗斯染指乌克兰是因为其南临黑海,有漫长海岸线,有俄罗斯梦寐以求的出海口的话,波罗的海三国环海地理位置更加重要。
既然如此,俄罗斯当年为什么没有对这三国开战呢?
波罗的海三国为什么要加入北约?
波罗的海三国是前苏联西部的加盟共和国,北边与芬兰隔海相望,东边与俄罗斯、白罗斯相邻,南部与波兰和俄罗斯的海外飞地加里宁格勒接壤,西侧则面临波罗的海与丹麦、瑞典相望。
波罗的海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火不断。
除了立陶宛和波兰曾组建当时强大的立陶宛-波兰王国以外,这一地区就是列强口中的可怜猎物,曾被瑞典、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俄罗斯、苏联先后占领和统治。
相比之下,该地区跟俄国纠葛最多。
18世纪初,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被俄国吞并。
18世纪中后期,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之后,立陶宛领土也并入俄罗斯版图。
从此,波罗的海三国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领土。
因此说,“自古以来”,波罗的海三国并非俄罗斯的领土,是18世纪末才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的,这是当时沙皇俄国对外扩张的结果,三国的主要居不是俄罗斯人,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信仰也跟俄罗斯不同,对沙俄没有向心力,反而有分离倾向。
因此,他们谋求独立再正常不过了。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沙俄土崩瓦解,三国和芬兰人民趁机进行武装斗争,摆脱了刚成立临时政府控制宣布独立。
1920年,苏联政府同波罗的海国家以及芬兰签订了《塔尔图条约》,承认上述国家独立。
但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19年,三国再次被苏联吞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了让斯大林跟自己站在一起,希特勒不仅表示跟苏联瓜分波兰,并默许其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出兵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将其并入其版图。
苏联占领波罗的海三国之后,开始秋后算账,对当初要求独立的人进行惩罚,他们不是被逮捕,就是被流放或处决,仅拉脱维亚就有3.4万人被问罪。
据估计,从1940年至1953年,波罗的海三国就有20多万人被逮捕或者流放,同时至少有8万人死在苏联的劳改营和监狱里。
苏联为了加强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采取了最拿手的“移民”方式,让大量俄罗斯人移居到上述三国,以改变当地民族结构。
而原住民则不得不背井离乡,到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地区。
因此,俄罗斯人在波罗的海三国占了很大比例,拉脱维亚俄罗斯族占27%,爱沙尼亚俄罗斯族占24.8%。
这样做的效果显而易见,严重削弱了反抗力量,巩固了对三国的统治;但也在三国人民中埋下仇恨种子,社会和民族矛盾被进一步激化。
此后到了九十年代初,在冷战中被耗尽了元气的苏联,对各加盟共和国的控制力大大下降,波罗的海三国再次获得独立。
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通过恢复国家独立的法案,揭开了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序幕。
1990年8月后,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先后宣布独立。
1990年9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同时宣布从三国领土上撤出军队。
波罗的海三国实现独立后,曾经面临艰难的选择,一方面前以俄罗斯为首的前苏联国家在1991年成立了独联体,诚邀三国加入;一方面西方世界也向他们伸出橄榄枝。
最终,波罗的海三国还是与俄罗斯分道扬镳,彻底倒向了西方,在2004年加入北约;因为他们无法忘记与俄罗斯人新仇旧恨,对俄罗斯心有余悸。
此外,刚独立后的三国经济不景气,俄罗斯经济也一团糟,不能给他们以帮助,经济上亟需西方援助以获得发展;而在国防上,总人口只有600多万的三国也没有安全感,更需要希望依靠西方集体防卫确保其安全,他们这才先后加入了欧盟和北约。
那么,那么俄罗斯当时为什么没有对他们兵戎相见?
俄罗斯需要西方援助
苏联解体之后,叶利钦建立的是一个符合西方人口味的民主国家,对此西方国家是持欢迎态度的。
在美国看来,曾经实行社会主义的俄罗斯,由于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变得强大了,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因此当时的美国领导人确实希望与俄罗斯搞好关系,不仅政治上支持,经济上也给予援助,希望俄罗斯经济走出困境,走上发展道路。
从老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政策始终如一。
老布什政府给了俄罗斯24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克林顿政府给了420亿,尽管这些援助一部分是以免除外债的形式进行的,但是至少说明美国对俄罗斯是友好的。
与此同时,西方七国外长在东京开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对俄罗斯援助,一次就是434亿。
刚成立的俄罗斯国内政局不稳,经济一团糟,GDP只有129亿卢布。
从1991到1998年,GDP年年负增长,评价降幅5%。
如果没有西方援助,俄罗斯经济很难走出困境。
因此,对于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俄罗斯虽然反对,但没有那么激烈。
美国领导人也一直向俄罗斯解释,北约东扩不是针对俄罗斯的。
小布什在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之前,曾经对记者说:“俄罗斯不再是(他们的)敌人,美国也不是俄罗斯的敌人。”“ 我想让俄罗斯和普京总统明白,没有必要惧怕北约东扩,波罗的海国家加入北约对俄罗斯是有益的。”
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允许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官方一直对此持反对态度。
比如,1999年7月18日,俄罗斯外交部官员发表谈话说:“莫斯科多次声明,它非常担心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的计划,因为这三个前苏联国家在军事上曾经与俄罗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它们曾共同使用一个战略防空系统。”
三国加入北约之前,2001年6月,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还重申,北约东扩的红线仍然有效。
2001年9月4日,普京在访问芬兰时发表讲话说,“北约继续东扩是历史性错误,只有头脑发烧的人才会认为侵略威胁来自俄罗斯”。
俄罗斯自顾不暇
苏联解体时,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俄罗斯经济萎靡不振,通货膨胀加剧,物价飞涨,人民怨声载道。
为了挽救俄罗斯经济,叶利钦推出“休克疗法”,全面实行私有化,结果国有资产流失,造就一批寡头,经济形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雪上加霜。
不仅如此,从1994年到2000年的六年间,车臣两次爆发战争,政府出动十万大军镇压叛乱,车臣分离分子发动的恐怖袭击事件频发,更进一步影响了俄罗斯经济发展。
还有,俄罗斯高层围绕着总统宝座进行的权力斗争始终没有停止,叶利钦为了巩固权力,炮打议会,发动流血政变。
普京的地位也不巩固,七大寡头先后直接间接向总统宝座发起冲击,挑战普京权威。
在此情况下,普京必须铁腕对付反对派,扫清障碍。
在此期间,不时有反对派领导人遭到暗杀的事情发生,每次发生都会掀起轩然大波,引来大规模抗议。
攘外必先安内,在三国加入北约的时候,普京权力不那么巩固,自然没有底气对三国动武。
普京向美国示好
“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开始强力反恐,俄罗斯对美国态度发生微妙变化,俄对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的立场也悄然发生变化,即从过去的“坚决反对”转为“较为容忍”。
“9·11”事件后,俄罗斯在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同时,也同北约渐渐走进。
俄领导人谈起北约东扩时,语气开始缓和,既然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密切,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对俄罗斯也没有多大威胁。
11月,普京访美期间在华盛顿发表谈话说:“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参加的国际组织”。
波罗的海三国立即作出反应,对普京的这一讲话立即给予了高度评价。
拉脱维亚外交部国务秘书里耶克斯津什说,“俄罗斯总统首次如此明确地指出每个国家有选择本国加强安全途径的权利,这表明俄罗斯已接受北约东扩到波罗的海三国的不可避免的现实”。
俄罗斯虽然不希望北约东扩到自己的边境,但又无法阻止。为了不影响整体外交战略的实施,俄罗斯只得软化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
总的来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的时候,俄罗斯和西方关系还没有闹僵,俄罗斯国内经济低迷,普京权力还没有巩固。
而乌克兰提出加入北约的时候,俄罗斯因为南奥塞梯和克里米亚,与西方关系全面恶化。
面对西方的制裁打压,克里姆林宫恼羞成怒,寸步不让,高调反击,对乌克兰出手势在必行。
声明:文章由网友 跨境刘大仙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34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