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共同体Communauté française1958年9月28日投票通过基本法,1958年10月4日成立,1961年3月16日就宣告解散了,连3年的寿命都没有到,而英联邦不仅至今尚存,甚至还不断增加新成员,其中有些成员,如卢旺达,历史上从未成为英国殖民地和领地。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一开始法国殖民体系就和英国不同,而法共体的设置和英联邦也大相径庭。
英国在海外除了极个别地方(如直布罗陀),基本上实行“代理人制度”,即尽量不进行直接治理,而是在当地寻找和扶持代理人,采用恩威并施的手段使之归附自己,然后让这些代理人“因俗而至”,自己只管攫取,却避免担负更多义务和投入。如果这些代理人“靠不住”,则要么靠收买,要么靠军队弹压,更多时会选择扶植另一个针锋相对的代理人,使两派甚至多派代理人相互牵制,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效果。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少花钱多办事”,且出面做事的还是代理人,英国却躲在背后,当地普通人遇到殖民弊端,往往归怨于代理人,而反倒会相信英国是“好人”。
法国则在殖民地实行“小法兰西”体制,即尽可能将法国的一套完整复制在当地,不仅委任大量法国人担任殖民地各级管理职务,而且会竭力将殖民地精英“法兰西化”,纳入整个法国的行政体系。如独立前塞内加尔后来的第一任总统桑格尔是法国文化部长,几内亚开国总统塞古杜尔也是巴黎政治沙龙的名人。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效率高,且矛盾不大的地方可以持久维持在法国版图内,坏处是一旦矛盾激化,所有矛头都会直接指向法国和法国殖民体系,毫无转圜余地。
偏偏法兰西共同体的设置,就是法国政府希望通过强化一个“实体”,尽量延缓殖民地独立趋势的“急就章”。匆匆通过的法共体基本法给了成员3个选择:维持现状、成为法国自治省、成为法共体成员,而这个法共体拥有集体外交、防务、预算等一切国家职能,却只有一个高度法国化的参议院,这些参议员必须是法国国籍,所参加的政党必须在法国本土注册,这意味着法国以外的殖民地国家公民只有变成法国人且搬到巴黎,才能对自己国家的重大决策好歹能插一句嘴。
这种设置迅速造成了两极分化的结果:在土著消失殆尽或不占优势、或殖民矛盾不尖锐的地方,如法属大西洋、印度洋部分岛屿,当地很快决定成为法国自治省(其中一些后来升格为自治大区),这些自治省至今仍在法国版图内,也让法国取代英国,成为后殖民时代殖民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但在殖民矛盾尖锐、当地人独立意愿强烈的国家,这种“什么选项都有就没有独立选项”的安排宛如火上浇油,几内亚从一开始就拒绝加入,矛盾最突出的阿尔及利亚索性未被列入法共体体系(法国将之视作本土),其余寥寥几个非洲殖民地加入不久就纷纷退出,已经被国内矛盾、越南问题和阿尔及利亚问题弄到焦头烂额的法国,当然也就无力、无意愿把吃力不讨好的法共体维持下去。
反观英联邦,最初实际上是为应付爱尔兰问题而搞出来的框架,二战后则成为维持英国影响力和面子的一种“比较虚”的架构,英联邦本身并没有多少功能和实权,成员国既可以是认同英国君主为共同君主的立那个啥国,也可以是拥有自己国家元首的共和国,即便是前一种,法理上也只是和英国(联合王国)拥有同一个君主的独立国家,和联合王国在这个框架内有表面上的平等权。既没有实权、又不丢面子,偶尔还能开个运动会什么的联欢一下,可以自称“文化优势”炫耀一把,正所谓过瘾且不贵,自然也就能维持长久。
而法兰西共同体短命的关键,就在于赋予了这个共同体“准国家”的超级权力,赋予法国在这个“准国家”里过多特权,却又没有能力(武力、财力或文化吸引力)将这种超级权力贯彻,将这种“法国独大”的体系维持下去,除了那些本土势力弱小的弹丸小地,绝大多数前殖民地都会觉得独立是更好的选项,且“既然你不给我法共体内的平等权利,我就连法共体都不加入算了”。
先说说法兰西共同体是啥东东。
二战后,法国企图重建殖民统治,由法国和海外省、海外领地、归并地、归并国组成法兰西联邦(Union française),取代法兰西殖民帝国(mpire colonial français )。
随着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发展,1946年建立的“法兰西联邦”日趋瓦解。1958年9月法国制订的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把“法兰西联邦”改为“法兰西共同体”。
越南抗法战争奠边府战役
法兰西共同体各成员国在内政、经济方面享有自主权,但外交、国防等仍由法国控制。1959年法兰西共同体成立时,成员国除法国本土、“海外省”、“海外领土”外,还有前法属非洲的12个国家:达荷美(今贝宁)、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法属苏丹(今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上沃尔特(今布基纳法索)、乍得、刚果(布)(今刚果共和国)、加蓬、塞内加尔、马达加斯加、乌班吉沙立(今中非)。
1960年法兰西共同体的西非洲成员国达荷美等6国脱离共同体。1961年法兰西共同体组织机构参议院解散,共同体日趋瓦解。至1980年尚有7个成员国,保持比较密切的经济联系。该共同体解体后,法国主要靠合作协定和法郎区维系同上述国家的关系。
法兰西共同体为什么没有像英联邦那样保留下来,而是迅速瓦解?
在我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法国依然要求保留对共同体各成员国军事、外交的控制权,还要求各成员国货币和法国法郎挂钩,这各换汤不换药的让步和改革,并不能满足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自主要求。
第二、在二战后的独立浪潮中,法国对殖民地独立的反应是最激烈的,爆发过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都被打的灰头土脸,损失惨重。这不仅损害法国国际形象,也对法国的领导力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二战后的法国国力已大幅衰退,其国际影响力和军力实际上已不足以支撑对共同体各成员国军事、外交的全面安全需求。
其中越南战争和阿尔及利亚战争对瓦解法兰西共同体关系最为密切。
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间越南独立同盟会为使越南独立与法国进行的越南抗法战争。法军最后全面退出越南。
阿尔及利亚战争
二战期间,为了与轴心国作战,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曾向阿尔及利亚人许诺,只要帮助法国赢得战争胜利,就允许其独立。二战结束后,法国如愿以偿地成为战胜国,但没有履行承诺,反而对要求独立的群众实施严厉镇压。
1955年到1959年,阿尔及利亚民族武装斗争。
1960年6月阿尔及利亚战争全面爆发,在持续93个月的战争中,法军共损失11.2万人(战死2.5万人),战争费用超过3.5万亿法郎,战争依然失败。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正式宣告独立。
阿尔及利亚成为非洲第一个通过武装斗争取得独立的国家,阿尔及利亚独立实际宣告
法兰西共同体正式瓦解。
限于篇幅,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或进入本头条号《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读私家历史,品黔台美酒
和英国相比,法国虽然也可以算是一个殖民大国,但在统治手腕和技巧方面,不得不说还是差了好大一段距离,有人说法兰西共同体之所以没有保存下来,是因为法国在二战时主战败,国家失去了对殖民地管理能力,对此我不敢苟同,其实二战后英国也被打成了所谓的二流国家,比法国也好不到哪里去!
同样是面对殖民地的崩溃,但是英国人基本上走得利落而干净,没留下多少仇恨,这一点在印度独立的时候最显手段的高明,英国前脚刚离开印度,印巴分治就开始了惨绝人寰的种族仇杀,但问题是,没有人仇视以前的殖民者,或者说对英国的这一段殖民史满怀感激之情。
法国就不同了,英国在二战后顺应历史潮流,虽然也是极端的不舍,最终还是任由殖民地一一独立,而法国却想在战后想重建殖民地。在阿尔及利亚,在越南,都可以看到法国在进行保住殖民地的尝试试,特别是在阿尔及利亚,对反抗者的残酷镇压可以说和纳粹德国所犯的战争罪恶也不惶多让。这些地区独立后,法国殖民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影响肯定不会一下消除,虽然说法国也还算是文化宗主国,但这些国家除了曾经的法裔公民,心里对法国更多的是仇视,所以法兰西共同体也注定没有多少人捧场。
但我认为,作为殖民时代的两大强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不同的民族禀赋造成的,这也就是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的差别,英国是海洋国家,安全和生活环境都相对优越,民族性更易冒险,也更易妥协变通,多一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豁达,而法国是大陆国家,国民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如果想想一战之后,法国是怎样处心积虑地想削弱德国,而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可以见其民族性之一斑。对德国的态度也像是对殖民地的态度,所以尽管法国为了法兰西共同体下了不少的功夫,但是对以前的殖民地也没什么号召力。
声明:文章由网友 小郑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3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