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有"四个共同",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换句话说,无论什么民族,其基本要素都是具有共同文化地域,共同生产生活文化基础,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群发展起来的。
民族的发展,可以用一个通俗的词语来表达——滚雪球。民族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从一对夫妇或者几对男女的原始群落,由于血缘关系慢慢行成稳定的集体——氏族。几个氏族又结合成部落。
社会大分工慢慢又瓦解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而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的共同体取而代之。这个东西就是民族。这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
再来看我国古代姓氏的发展。比如姬姓。姬姓是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03位,人口约五十四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由此可见,雪球(民族)是怎么从血缘意义上发展起来的。
当然,民族的发展还有"汉化"即融合的过程。比如史称"五胡"的胡人今何在呢?(五胡: 匈奴 ,羯, 鲜卑,氐, 羌) 都消亡了吗?当然没有。这些人经过种种原因到了中原地区生活定居下来,在前面叙述的"四个共同"中,逐渐实行了民族融合,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员。
中国的56个民族的起源经过了5个阶段:
1、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是民族识别的发端阶段。
在这一阶段,经过识别和归并,从400多个民族名称中,初步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的族称。其中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等民族外。
2、从1954年到1964年,是民族识别的高潮阶段。
1964年,对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记的183个民族名称,又经过识别调查研究,新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将74种不同名称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之中,还有几十种在识别过程中自动撤销原登记的民族名称。
3、从1965年到1978年,是民族识别受到干扰的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识别工作和其他民族工作一样,被迫停止了十多年,许多少数民族“返本归原”,成为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
4、从1978年到1990年,是民族识别的恢复阶段。
截至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止,正式确认中国有56个民族。
5、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民族识别和更改民族成分工作已基本完成。1990年全国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国正式确认了56个民族。
扩展资料
各民族人口
全国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1953年7月1日为3532万人,1964年7月1日为4000万人,1982年7月1日为6724万人,1990年7月1日为9120万人,2000年11月1日为10643万人。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10643万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圣纪节、登霄节等。
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以河北省北部最多,其次是辽宁省。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前身为女真族,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小议一下,共同探讨。关键是“族”字。一.种(血缘)。比如,A姓,他的直系以及以他为主的直系和旁系;或母系妻系为主的各种主系和旁系。二.根。主要是同地域。过去的开发的土地面积有限,都是小地方,加上各种联婚,都视为“一家人”。三.归化。主要是争霸战和天灾,再加之有婚姻。形成上述三种的情况的最主要根源是强人所为,如许多帝,王,君,相,将等等。A姓种的强势时间越长,上述三种情况出现就越多,都以其种为中心,加强统治和宣传。“民族”的形成思想意识和动力源泉就是:维护永久利益。民,一是指同类人,二是多的意思。
声明:文章由网友 深圳跨境刘小乐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5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