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角“孤独和自闭”的国家,“战斗精神”颇为强盛,与埃塞俄比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用个不太贴切的比喻:把埃塞比作雅典,厄特就是斯巴达!
厄立特里亚国位于东非及非洲之角的最北部,邻国有苏丹、埃塞、吉布提,海岸线长1200多公里,它的独立让埃塞失去出海口!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510多万(2019)。
全境基本属荒芜土地,只有5%可以种植,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历史古迹、独特地貌和海上珊瑚礁成为旅游靓点,是该国少有的创汇行业。年实现GDP约50亿美元。
厄特北方主要是蒂格莱人(提格雷尼亚),提格雷人(31%)和其他小族群生活在南部。宗教信仰上基督教(多为与埃塞一致的东正教,余为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各半,官方语言为提格雷尼亚语、阿拉伯语和英语。
厄特人文属性中有着鲜明的南北分野:北方蒂格莱人几乎全是基督徒,以务农为主,性格和文化归宿上更内向(曾倾向于拥抱埃塞)。以提格雷为主南方人绝大多数为穆斯林,从事牧业为生,在文化上以中东为导向。20世纪下半叶,一个共同的理想——挣脱埃塞俄比亚统治、赢得国家独立的远大目标弥合了南北差异。独立至今,政府一直实行族群团结合作政策,力戒出现以族裔、地区或宗教为基础的政党导致国家解体。
厄特的历史,以与埃塞“同中存异”、恩怨交织为主线,以被列强控制(16世纪后)为辅线,直至20世纪90年代获得独立。
先看名称,“厄立特里亚”源于公元1世纪埃及史学家的著述,希腊语意为“红色”及“红色的大海”(与临近的“红海”无涉),1890年意大利人占领该地后称之并延续至今。
史上该地一直是阿克苏姆帝国一部分,16世纪被奥斯曼统治,处在埃塞(阿比西尼亚)与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双重影响之下。17—19世纪,埃塞、奥斯曼、提格雷、埃及、意大利等强国先后加入对该地控制权的争夺。可以这样讲,埃塞的历代君主始终没有放弃对厄特的统治,该地的当权者一直与埃塞保持着联系。
1869年,意大利势力进入该地港口阿萨布,并向内地扩展。1889年,埃塞在与意大利的协定中承认意大利对该地统治权。1890年,意大利将红海沿岸地区统一称作“厄立特里亚”,成为意属东非一部分,直到二战时的1941年,其殖民统治被英国终结。
意大利人统治下的厄特人成为意两次入侵埃塞、征服利比亚的“炮灰”……它为厄特留下一条300公里长的高原铁路、罗马风格的建筑、文化、有序的公共管理和一定规模的经济。历史学家认为,意大利的统治和公共基础建设,让厄特接受西方影响并初具现代工业基础,从而走上与内向的、“传统的”阿比西尼亚封建王国(埃塞)完全不同的道路——厄特人对外部世界更开放,并逐渐形成民族国家归宿感。
1952年,厄特依据联合国决议结束英国托管,作为自治体与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在决定厄特地位博弈中,阿拉伯世界和苏联支持其独立,美、英等倾向于归属埃塞,意大利反对它与埃塞联合梦想着“收回”该地,埃塞上下更是一心收复这个“沦陷的省份”。厄特内部基督徒属意与埃塞联合,穆斯林则向往独立。
埃塞皇帝塞拉西亲手“绞杀”了作为自治体的厄特:收回政治权力;关闭独立倾向报社;全面控制前殖民政府国有资产,将大量工厂迁至埃塞,接管全部港口海关税收。1962年,他强制取消联邦制,厄特成为埃塞第14个省。
埃塞统治下的厄特人倍感压抑,1961年,流亡国外的穆斯林成立厄解阵,为赢得独立打响历时30年——非洲最长游击战的第一枪。
厄特赢得独立的解放战争艰苦卓绝,其对手是它人口的20倍,自身又没有大国或邻国的援助,但是厄特人有坚强的意志,他们超越了族群、宗教和地域,不屈不挠,为独立“不惜一切代价”。
1991年5月24日(独立起始).厄人阵控制首都阿斯马拉,推翻门格斯图的新埃塞政府承认厄特独立地位。1993年,厄立特里亚正式独立,成为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之后改变边界的第一国。
治理国家,厄特领导提出“像新加坡一样,向非洲之角提供服务,充当该地区门户和贸易中心”。动机虽好,行动不济,好强争胜在外交上难交朋友。短短几年,厄特与也门、吉布提、苏丹等龉龌不断,更不幸与埃塞重新交恶,两国曾在1000公里边界上陈兵几十万,贸易关系停滞,国际社会更同情埃塞。
总统伊萨亚斯1946年出生,1965年参加厄解阵,1969年脱离厄解阵领导创建厄人阵,1987年任总书记。1993年5月22日当选首任总统连任至今。他既是独立领袖,也是政治强人。
声明:文章由网友 深圳跨境刘小乐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5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