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提出的“去IOE”概念得到IT界的广泛拥护,IOE指什么呢?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设备,Oracle的中文名称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在IT行业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甲骨文长期占据着数据库全球份额的半壁江山,遥遥领先于排在后面的IBM和微软。
5月7日,甲骨文确定中国区将裁员900人,其中500多人将来自北京研发中心,而当前甲骨文在中国的研发人员总数为1600人左右。今年3月,甲骨文就曾在墨西哥、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分别裁员50人,在印度、美国硅谷分别裁员100人。显然,甲骨文这次在中国的裁员规模要大得多。
好像约好一样,今年4月,亚马逊确定将停止运营亚马逊中国的国内电商业务,7月18日停止为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未来保留在中国的跨境电商、Kindle、AWS云计算等业务。也就是说,中国卖家不能再在亚马逊平台上卖东西给国内客户了。
这两个国际巨头为何都选择了削减在中国的业务?是国内的企业服务市场没有吸引力了吗?
一、都曾经风光过
亚马逊中国的前身是金山软件旗下的卓越网,成立于2000年,2004年被亚马逊并购,当时单季度营收已做到1个亿。亚马逊花了3年时间改造卓越网的数据库系统,于2007年将其名称改为“卓越亚马逊”,后于2011年改名为“亚马逊中国”,并上线“我要开店”业务,允许第三方商家入驻。2014年,亚马逊中国开通“海外购”业务,多个国家的网上销售商品可直邮中国。
亚马逊中国最多时在国内拥有15个运营中心,还开创了亚马逊全球自建物流的先例,2008年在中国B2C市场份额达到15.4%,到2011年时仍然稳居第三名。记得当时买书基本就两个选择,要么当当,要么亚马逊中国,眼睁睁看着亚马逊中国在图书方面的市场份额超过了当当,很大的原因是亚马逊中国有自建仓储和配送。
甲骨文于1989年进入中国,2002年在深圳成立在中国的首家研发中心,后相继成立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研发中心。到了2015年,甲骨文在中国数据库市场的占有率高达56%,当时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为43.9%。
亚马逊、甲骨文在中国都有先发优势,在各自领域都赶了个大早。亚马逊中国在很多方面都走在行业前面,一是起步早,卓越网创立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易趣,当当也刚创立不久(1999年)。淘宝于2003年创立,京东商城创立时间是2004年1月,也就是说2004年亚马逊进入中国时淘宝、京东都远没有站稳脚跟,然而亚马逊中国却一直不温不火、不紧不慢,错失了国内电商大爆发的良机。
二是自建物流,众所周知,京东能获得在B2C市场的地位,很大程度是得益于从2007年开始启动的自建物流。亚马逊中国也有自建物流,并且不同于亚马逊全球普遍采用第三方配送,亚马逊中国拥有自己的配送网络。然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亚马逊花了7年时间改造卓越网,不是强化本土化,而是将其全面同化,从而眼睁睁看着京东后来居上。
甲骨文就更不用说了,关系型数据库的创造者,一直是数据库领域的绝对王者,甲骨文的数据库很贵,但不可替代。阿里的第一轮“去IOE”以失败告终,就是因为Oracle难以替代。亚马逊也一直在寻求彻底抛弃Oracle,最新的进展是内部大部分基础设施已转移到AWS,并计划在2020年初彻底移除Oracle数据库软件。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竞相选择用来替代Oracle的MySQL,也是甲骨文旗下的产品,只不过它是开源、免费的。Sun于2008年收购了MySQL,甲骨文又于2009年收购了Sun,于是MySQL、JAVA都成了甲骨文的产品。不过甲骨文似乎并没有善用MySQL,就像它一直没能很好地发展云计算业务,原因很简单,就是Oracle数据库实在太能赚钱了,既然获得很滋润,干嘛要很卖力地发展不了解的新业务呢?
二、水土不服
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亚马逊中国的高层缺少决策权。2005年王汉华出任亚马逊中国总裁,任职期长达7年之久,但他名为总裁,实际上只负责销售,向亚马逊全球销售副总裁汇报,而没有运营、物流方面的决策权。阿里、京东制定了B2C市场的规则,亚马逊中国却完全跟不上节奏,很大的原因就是美国总部不了解中国市场却手握决策权。王汉华在2011年说过:“以后亚马逊中国在全球市场将扮演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
有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亚马逊在全球都使用差评率、24小时回复率两项指标考核入驻的商家,如果商家的差评率高于1%、累计3次未及时回复,则系统将自动关店。亚马逊中国也不例外,因为是系统设定,无法人为干预。相比而言,国内B2C平台则充分体现了人性化,对违规行为分级,相应的处罚措施也分级,还给予商家申诉的机会。
2010年对甲骨文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因为在那一年甲骨文在全球数据库市场的份额首次超过50%。阿里当时是甲骨文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客户,拥有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当年没人会想到阿里会成为甲骨文的竞争对手,阿里于2008年创立了阿里云,并正式提出“去IOE”。如今的阿里不仅在“去IOE”,更是成为云计算领域的新贵,而这项业务是甲骨文做梦都想做大的。如下图所示,在国内云计算市场阿里遥遥领先,而甲骨文被归在“其他”,真实排名在前十名以外。
甲骨文起家靠的是数据库管理软件,收购Sun也是看重后者的软件实力,然而在国内企业级应用软件市场,甲骨文仅仅排在第四位,属于第二梯队。更为严重的是,甲骨文目前在力推云计算业务,对企业软件业务造成了冲击,因此这部分业务未来更加不乐观。
三、企业需求变了
亚马逊中国尽管国内电商业务以失败告终,其跨境电商和AWS云计算业务却算得上是风生水起,并且在这两个业务上一直拥有很大的优势。既然与国内电商的打法不兼容,又很坚持自己全球一体化的电商服务,放弃份额很小的第三方商家服务无疑很明智。而且亚马逊中国还将向跨境电商的入驻商家提供贷款服务,这也会是一个业务增长点,并且也补上了电商平台“商业+物流+金融”的重要一环,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驻。
甲骨文此次裁员是因为业务重组,公司将云计算服务作为核心业务,非相关部门是裁员的重点。前面比较过国内的云计算市场,全球市场如何呢?亚马逊AWS市场份额为51.8%,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排在第二的微软Azure份额为13.3%,排在第三的阿里云份额为4.6%,接下来是谷歌、IBM,甲骨文勉强能排在7、8位,与前几位的差距有点大。
看看甲骨文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云许可和内部部署许可销售额为12.5亿美元,同比下滑了4%。作为数据库和企业软件领域的霸主,很难满意这样的表现。据传为了实现业务转型,甲骨文将在全球裁员1.4万人。
2018年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说过:“我们是一家企业云公司,为最严苛的客户需求和最具挑战性的工作负载提供支持。”可见甲骨文对业务转型已下了很大的决心。至于这位说的什么“担心中国超越美国”、“不能为中国培养太多技术人才”等,权当听听就好。无论如何,甲骨文是一家企业,业务发展和商业利益才是他考虑的首要因素,裁员是为了削减传统业务投入,更是传达业务转型的强烈信号,根本原因是企业服务市场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服务并不是没市场了,而是随着技术、商业环境、市场竞争的变化,企业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短期看来并不明显,但一旦启动则势不可挡,市场变化的速度会远远超出预期,让提供企业服务的企业措手不及。亚马逊、甲骨文所做的业务调整,都是为了顺应企业需求的变化,以保证自身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大的竞争力。
四、两条信息化之路
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大致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企业管理,另一条主线是电子商务。先来看企业管理主线,包括财务、OA、进销存、MRP、CRM、EHR等,也就是大家所了解的ERP的范畴,是用数据库、流程为主的技术手段改造企业管理,以增加规范性、提高效率,将各种资源更好地进行整合,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再看电子商务主线,兴起于企业网站,再到电子黄页,爆发于在线交易,再到与企业管理主线的财务、进销存、CRM等打通,当前则进阶到更广泛应用场景下的业务平台,比如饿了么。在国内,正是电子商务使得广大中小企业与信息化产生了关联,甚至深度嵌入到了业务和管理中,其渗透程度超过了企业管理主线,并且相比后者,为企业创造了更直接的价值。
与企业管理主线不同的是,电子商务主线天生就是以云计算的方式出现,企业网站的信息在云端,在线交易的数据、流程在云端,各类相关网络应用也都是云计算的形式,客户、供应商通过云端相连接。正是电子商务主线的迅猛发展,才使得国内云计算市场获得爆发式增长。
相比之下,企业管理主线的云计算应用则要滞后很多,早期的企业管理系统无一例外都需要企业自备服务器,还需要相配套的局域网、网络管理,倒是大大带动了IT实施行业的发展,给企业留下的是半吊子的IT部门、高昂的软硬件成本、四处散落的信息孤岛。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网上招聘,从一开始就是云端服务,但在企业管理主线中属于凤毛麟角。
虽说企业管理系统看上去很高大上,需要企业配置复杂的软硬件,还需要配专人进行维护,但从实施效果,或者说带给企业的价值来看,却远远比不上电子商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子商务维持了大量企业的生存,而企业管理系统最多只是帮助企业局部改善管理,很多时候甚至只是充充门面而已。原因很简单,因为电子商务实现了外部资源的连接。
五、企业还需要什么?
除了获得业务机会,企业还希望能真正提升管理,这本来是企业管理系统被寄予厚望的核心价值,却离期望相去甚远。之所以会这样,真正原因是企业在企业管理上有很多选择,而在电子商务上别无选择。
什么意思呢?企业开展在线交易是为了生存或拓展业务,只有入驻电商平台才能获得相应的业务资源,因而必须遵守平台的规则。企业管理系统则不然,在上线信息系统前,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管理规范、工作习惯,就是说离开了信息系统企业照样玩得转,再加上信息系统操作相对复杂、设计常常不够合理或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更让企业没有形成对信息系统的依赖。
电子商务还有一个很显著的优点,就是云服务的形式会吸引大量企业,产生的巨量交易及配套服务迫使系统的迭代升级速度很快,在界面、流程、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定制化都会越来越高,因而让企业越用越顺,进一步增加了对企业的粘性。
另外,电子商务平台上跑的数据足够真实,并且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因而可以开发出海量的应用,向企业更多的需求渗透。举个例子,入驻饿了么的商家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用户对各色菜品的评价,因而可以相应调整菜单、优化食材采购;而配送提供方也能够获得用户对外卖小哥的评价,可以将这些数据直接用到绩效考核上。企业管理系统呢?一直受困于数据的真实性和联动性,影响到企业使用的热情。简而言之,就是企业管理系统看上去很美,但为了很好地使用,需要建立一整套管理“管理系统”的体系,这对很多企业来说过于复杂了。
企业需要提升管理,但很高的管理成本既是压力,又达不到可接受的投入产出比。企业管理系统也要像电子商务一样,能够将真实数据及时、准确地沉淀下来,实现了这第一步,才谈得上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钉钉、企业微信是往这个方向去,但仍然没有将日常工作与数据采集打通,仍然是一堆IT公司按照IT思路开发功能模块,最多只是因为是移动端,所以在便捷性上有所提升。浪潮的PS Cloud(与开源ERP系统Odoo合作)也是功能模块的堆砌,给人的感觉仍然是“改善了连通性的信息孤岛”。
要知道,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不只是固化的流程,还要有很多设计的内容,决不是简单的功能、流程所能解决的。企业管理系统应分成两部分,一是以功能、流程为主的管理模块,比如人事档案、招聘、请假等;二是能够体现出管理方案的管理工具,比如工作分配、绩效考核、人才分级等。后者,才是企业管理系统的硬骨头,但别再指望IT公司了。
亚马逊中国到底还是否会存在?
最近成了一个刷屏的问题。
原因在于亚马逊在同一时间的两个声明。
4月18日上午,亚马逊方面回复有关媒体时明确表态“不会退出中国”。
随后,亚马逊方面再次抛出声明,表示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
结果呢?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就命中了那首歌词——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彼时,在亚马逊有传闻要退出中国市场时,国际金融报记者蒋佩芳和书乐就曾有过一番交流,贫道当时的预测,正好和亚马逊的两个声明“一致”:
不至于完全退出,而是形成一种新的合作。
在综合电商领域,亚马逊已经被腾讯、京东等压倒。但垂直电商领域依然有作为,其海外购以及将国货推往海外市场的业务,都依托自身全球采购供应链的布局而具有强大优势。
因此,海外购业务(进口)与国内平台进行合作,出口业务深耕国内商家形成合作,应该依然会保留。
自2014年以来,亚马逊中国就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网购,打造了以“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为核心的独特跨境业务模式,目前态势都还良好。
至少海外购比其他自营业务良好许多。
同时,亚马逊中国的海外购资源,属于国内海外购平台们都需要的优质资源,关键是价码与合作方式的“合适”。
因此,国内海外购平台对于它是否退休,或许处在一种爱恨交加的位置上。
毕竟,亚马逊电商业务在中国市场已经逐步式微到可忽略状态。
对于亚马逊中国而言,继续在中国勉强维持品牌的存在感,只是变成品牌的一种自证,离开反而是一种解脱。
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历年发布的国内《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自2012至2018年上半年,亚马逊中国市场份额下滑明显,依次为2.3%、2.7%、1.5%、1.2%、1.3%、0.8%、0.6%。
自营业务会否从“半退休”到“办退休”
现在关于亚马逊中国的问题,或许就存在于“自营”业务,到底退不退休了。
亚马逊的话语里,都是不置可否:“为了深化战略转型,我们持续利用亚马逊全球资源,优化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以集中资源推动海外购业务的快速发展。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
或许,亚马逊自己也还没有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
但现在看来,已经微弱到可以忽略的“自营”业务,似乎也很难维持下去,且为了保持面子而留下,除了增加成本以外,似乎还有些自黑的味道。
何况,此刻不集中全力去发展“海外购”业务,在当下已经大有被网易考拉、小红书等吊打的态势下,亚马逊应当不至于为了“面子”而最终导致在中国市场的“全面退休”。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
不得不承认亚马逊是世界上少有的超级互联网公司,但是也无法掩饰其在中国的败笔。遥想当年亚马逊刚进入中国市场是多么的意气风发,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最安全的支付平台,瞬间占领了我国支付平台百分之八十的份额,龙头的地位不容撼动。但是他的eBay收费给他的败北埋下了伏笔,后来支付宝的登台就是抓住了他的这个弊端一举夺下了龙头宝座。支付宝的大胆服务免费的尝试让他打败了世界级的超级巨头,当时亚马逊的在国内支付平台的份额跌至到两个百分点。随着中国互联网的不断崛起,现如今国内的超级公司也是实力不容小嘘,因此大家对亚马逊更是少有问津,退出中国的舞台只是早晚的事。
声明:文章由网友 青岛跨境张橙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57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