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国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全境平均海拔200—600米,沙漠和半沙漠占到国土的90%,沿海平原和内陆沙漠绿洲为居住区,全国629万人(2016)的85%聚居在离海岸100公里的狭长地带。
“利比亚不缺反对派,只缺统一派”,后半部分成立,前半部分应该改为“不缺分立势力,本位主义盛行,国家意识淡薄”。
一、在人文地理上,利比亚分为三部分:东部昔兰尼加,是利比亚沙漠一部分,以班加西为中心,占全境面积一半,为石油主产区。西部的黎波里塔尼亚,属于马格里布,以首都的黎波里为核心,集中了国家政治权力和商业活动。西南部是落后的费赞内陆,与撒哈拉以南非洲联系紧密,居民稀少,多为贝都因人和绿洲务农者。
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构成了利比亚人口的97%,均为逊尼派。因为石油和服务业的发展,利境内曾有大量外籍劳工,最多时200万。
二、利比亚漫长的历史呈现以下特点:来自欧洲和中东的数十家势力先后光顾,阿拉伯篇幅占1/3强。利比亚人的国家观念和向心力弱,地域和部族归属感强。
三、部落,是利比亚区别于马格布其他国家的鲜明特征。该国民族学家指出,利比亚境内生活着约150个部落和家族,其中30多个在该地区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前4大部落占全国人口1/3。从该国政治社会组织的构成看,昔兰尼加和费赞完全以部族作为社会统一的基点,的黎波里塔尼亚则依赖家族亲缘的联系与忠诚。浸淫在悠久深厚的部落传统和情结中的人们,自然而然地生成高于国家意识的部落政治,“利比亚是个部落国家”所言不虚。
四、独立后60年的王国与民众国没有完成凝聚国家意识的历史使命。现代利比亚的两位领袖——伊德里斯国王(1951-1969年在位)和卡扎菲上校(1969-2011)先后统治国家60年,都没有弥合地域裂痕和部落纷争。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的国名中透射出上校思维的混乱。“民众国”的概念世界独一无二,利比亚没有政党和各级权力架构,卡扎菲“不在任何地方,但又无处不在”。“社会主义”有吗?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论”,其实是把伊斯兰主义和社会主义杂融。至于“大阿拉伯”,作为阿拉伯文化传统最薄弱的北非国家,“大”的实质是“泛”,这在卡扎菲支持巴勒斯坦事业,力主与埃及、摩洛哥统一,建立马格里布联盟的热情中显现。
五、阿拉伯之春开启一段更加混乱分裂的进程。2011年,国内起义者、保皇派、地方势力、部族力量和伊斯兰极端势力在西方支持下联手,卡扎菲的生命于当年10月20日画上句号。
史学家早就预见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无论何时出现,都将陷入局势紧张、危机四伏的状态,无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将上演群雄逐鹿的大戏。2014年,当利比亚局势失控,极端与世俗激烈对抗之时,英国媒体给出经典的解读:国内区域对抗区域,区域内部落对抗部落,部落内家族(家庭)对抗家族……利比亚岂不是“无可救药”?
声明:文章由网友 青岛跨境张橙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5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