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近年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策部署,以“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为核心,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构建职教共同体”为目标,推动广西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交流的务实合作。职业教育,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合作的桥梁纽带,更是广西职业教育落实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的具体行动之一。截至目前,广西与教育部共同举办了四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与东盟各国近200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近5年来桂留学的东盟国家留学生达3.7万多人,成为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2017年联展暨论坛上通过了《南宁宣言》。该宣言提出了,建立包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技术培训、政策建议、文化交流、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共同体,中国和东盟各国将探索课程互认、学分互认、资格互认,建立开放互通的职业教育合作框架;开发实施互惠共赢的师资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展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和创新领域的合作,支持职业教育协同行业企业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服务经济全球化;鼓励各国共享跨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资源,推动建立职业教育留学生专项奖学金制度。共同关注弱势群体,为少数民族、边境农村人群等弱势群体提供更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咨询服务;共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提高职业教育数据质量,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共同关注可持续发展,融入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和绿色社会教育理念,推进“绿色职业教育”等。《南宁宣言》的发布,标志着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和共同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的共识初步达成,对中国和东盟各国深入加强职业教育合作,融入 “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职业教育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下,我们也要以国际化的职业教育治理视野,吸收各国治理经验,将国际上标准化的治理规则与范式纳入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通过“选择性输入,为我所用”以及“融合性改造和融合,由外到内”两个阶段,用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治理本土化是一个有一定依存性的相对概念,是与职业教育治理国际化互补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要发挥教育国际影响力,在经历了“选择性输入”及“融合性改造和融合”两个阶段之后,应进入“创造性的输出”阶段,将“引进来”的职业教育治理经验经过本土化的重塑并重新“走出去”的过程,也就是“由内到外”的显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其配套文件将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分别确定为战略任务和重点任务,强调教育国际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但是 “大众化”的标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各省市经济和职业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人文交融的紧密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通过“选择性输入”“融合性改造和融合”“由内到外”加速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及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所选取的策略必然会不同。首先,考虑广西作为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欠发达地区,如何借助自身优势特点,发挥以广西为支点的中国—东盟职教合作枢纽作用,推进自身治理水平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广西服务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优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其次,考虑广西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如何构建“由引进转向输出”的国际交流合作新路径新机制,才能形成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聚合效应,实现职教共同体内部成员价值共认、人才共育、发展共享、利益共赢的东盟国家构建职教共同体?
针对以上两种思考,现阶段广西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1.政策保障缺失。2017年在天津召开的中国—新西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认为,这些年来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各种各样的国际化办学形式,然而全国1300余所高职院校在这个领域长期以来所做的探索是“活跃”但“不成气候”。近些年来,广西教育主管部门尽管安排用于支持职业院校走出去开展交流与合作的经费,但由于走出去办学或者培训,首先需要师资,出国交流手续报批各方限制层层叠加,很难成行;其次需要设备,使用这类经费购置的设备属于国有资产,根本带不出去,政策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公平性原则缺失。本科招收留学生有国家专项奖学金,然而职业教育没有任何的奖学金制度。本科院校国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获得的学位获得教育部认可,但职业教育与国外本科合作提供的本科以上学位并没有获得认可。职业教育体系很难与普通教育体系相融合。
3.认识有待加强。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仍缺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制度建设、机制保障,跨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体系改革深度仍远远不足,交流手段更是乏善可陈,更多只是停留在“出去看一眼”“协议签一张”等形式上。
4.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广西通过两次职业教育攻坚与国际化探索,为自身发展和与东盟国家优势相互结合注入了新鲜活力。职教联展暨论坛活动影响度越来越高,为广西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合作空间,尽管如此,目前见诸国内区内媒体关于广西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高频词基本还停留在“铁道、五菱、柳工、衣路工坊、电商谷”等,反映出广西职业教育国际化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广西职业教育界需要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等要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思路和方向,提升对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建设所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政治站位,积极主动构建一个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广西“三大定位”建设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相互融合,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与促进广西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相衔接,与东盟国家构建职教共同体为区域合作创新试验,形成广西与东盟国家区域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合作共赢惠民生,成为中国—东盟深化人文交流合作新的增长点,对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形成有力支撑。
此外,要构建“以职业教育相关标准为支撑纽带,以校内部门协作、国内外政行企校多方协同”的驱动机制,与东盟国家共同打造“鲁班工坊”式的职业教育合作平台,探索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由引进转向输出”的国际交流合作新路径新机制,深度参与广西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互通、经验互鉴,形成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聚合效应,促进东盟国家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三链融通”;以真实项目带动,促进“专业+企业+行业+产业”四业共进;输出“当地化”职业教育合作标准,助推东盟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升级,实现职教共同体内部成员价值共认、人才共育、发展共享、利益共赢,扎实推进落实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的教育行动。
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做好国内职业教育实践,为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应充分发挥我国职业教育已有的丰富经验优势,允许各地区和职业院校探索适合本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与居民教育偏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和措施,积累丰富的可供输出的模式和做法,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提炼经验和理论,以便更好、更有的放矢地进行输出。
二是政府要有清晰的目标和策略,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乃至机构,将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和外交部门以及海外中资企业囊括进来。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把握服务海外中资企业和输出中国教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是操作层面应有执行能力较强的运营和执行机构实施项目。出于规避政治风险和提高运行效率的考虑,政府机构不宜直接充当具体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先锋队,而应设立类似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这样的组织,牵头前期调研、市场开拓、项目开发与实施等工作,接受政府委托的第三方的监督与评价。
四是研究要先行,在系统深入理解特定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方案。尽可能全面综合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预计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再进行项目实施和运行,不宜过快过激。
五是要与中国驻海外的各种机构和组织合作。国家和区域之间差异巨大,而地方性知识的充分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要有掌握当地情况的合作伙伴,共同进行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六是职业教育的输出和国际合作需要从小项目开始试点并灵活调整,不宜一下子铺开。我们需要吸取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花费巨大但成效一般的经验教训,在投入资源时要更加谨慎,在充分了解各方面条件后有序地开展项目。
纵观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到本土化,本地化。也就是结合本国本地职业需要培养人才。国际化可以是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国际化,而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本身。换言之,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为本地本国本民族服务的,进而为全人类服务。脱离本国本地的国际化无从谈起。
声明:文章由网友 小郑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65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