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封建王朝的天子思想遭受西方文明的冲击;
为了维护统治,可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开放;二是锁国。
显然锁国更利于愚民政策继续执行。
对于清庭来说,国力强大不重要,只要安
定即可。
但正由于对未来的短视,才导致清末遭受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这是历史的伤痛,后人当时刻铭记。
简单几句。不当见谅。
有网友问:我国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有洋人来到了中国,为什么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发展以后,中国还是要闭关锁国?
其实,清朝并不算闭关锁国,乾隆时期开设有四大海关,只不过只有广东海关与欧美商人贸易。光是,英国就从广东海关进出口价值2亿元白银的中国货物。从18世纪开始,欧美与中国贸易,一般一年都有45万两白银,多的时候有150万两白银。
清朝海外贸易,无论数量,金额,还是频率,都远远超过我国古代的任何朝代。我国平均每年也进口欧美商人的50万担棉花,53万匹棉布,还有大量棉纱和棉线。
这些海外贸易,也早就了一大批富商,比如吴浩官,开设有广州怡和洋行,拥有2600万两白银财产,潘启官拥有2000万两白银财产。
清朝不仅开海设关,还实行低税制优待外商贸易。当时对外国进口商品所征的货税是很轻的,大约是货物价值的1—2%,最多是6%。乾隆33年,1768年,1艘出口船,装满1240斤蚕丝,5560斤茶叶,11800斤白糖,只收取税银60两,非常轻微。
这些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册当中都有记载。不过,清朝是出口商品税低,但是进口商品的税要高一些,比如在乾隆16年,英国商船运来的100匹毛哔叽,收税白银206两,远远高于出口税率。
很多人念念不忘的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礼物,在军事方面,其实只是2支气枪,2支猎枪而已。乾隆总不能让军队集体装备气枪和猎枪吧?
这其实是历史教育上的一个漏洞,是一个落后的历史观点。因为从九十年代开始,对于中国的对外历史研究方面,就已经确定了这样一个结论,即“中国古代从来没有闭关锁国”。
之所以会认为清朝闭关锁国,原因是对明清“海禁”政策的误读。要明确这样一个概念,即海禁并非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是指不同外界国家有经济文化交流,即使在政治方面也是寥寥。比方说江户幕府时代的日本,当时只同荷兰、中国和朝鲜有交流,其他国家一概不理。
而清朝的海禁则是截然不同,他没有制止官方贸易,只是对民贸有所限制,还特别规定了外国商人的贸易权限。乾隆时代的海贸,延续了雍正年间的四口通商,即对外开放“闽”、“浙”、“粤”、“江”四大海关,同时仍然准许东洋(日本、朝鲜、琉球)、南洋(东南亚诸国)、西洋(印度、伊斯兰国家、欧洲)来华贸易。也正是如此,乾隆朝每年都能从海关获得丰厚的税收。
后来乾隆的一口通商,也是事出有因,并且只是针对西洋贸易。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导致乾隆对西方殖民活动严加警惕,担心宁波成为第二个澳门,便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谕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之后发生的洪任辉事件,更是坚定了乾隆皇帝的这一想法,乾隆二十四年,清廷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而制定专门《防范外夷规条》,其中规定:禁制外国人雇人传达信息;外国妇女被严禁来华;严禁在华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借外夷的资本及聘请汉人役使;及外商到广州后由寓居行商管来检查。
乾隆四十一年谕旨:“朝鲜、安南、琉球、日本、南洋及东洋、西洋诸国,凡沿边沿海等省份夷商贸易之事皆所常有,各该将军督抚等并当体朕此意,实心筹办。遇有交涉词讼之事,断不可徇民人以抑外夷”。
这两次的御旨,目的都是防范欧洲武装商人,但是对东洋和南洋的贸易,清朝并没有做出这样的严格规定。
之所以规定只有粤关可以对西洋开放,并且由十三行从中贸易,是因为乾隆五年以来,英国、荷兰、法国商人发现宁波浙关的关税要低于粤关,而且要求限制少,竞争小,于是纷纷赶往浙关。这就造成了粤关税额减低,引起了广东官员的不满。同时西洋商人在浙关的种种放肆行为,也影响到了浙江沿海的治安,给浙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所以说,不是乾隆闭关,只不过是用海禁来限制那帮贪婪的西洋商人,并且保护自己的国家不被殖民势力侵扰罢了。
声明:文章由网友 青岛跨境张橙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66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