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股数十人的倭寇,不是一般的倭寇,而是杀出明军重围的精锐武士。他们进攻大明帝国的南京,剩下的确切人数是53人,城内大军不敢出城迎战,堪称一段奇葩历史!
《明史·日本传》如此写道“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宁镇,直趋南京。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100多人登陆,突袭会稽、高阜。知府刘锡、千户徐子懿领兵出击,将倭寇团团围住,结果有一伙倭寇靠着木筏,顺着河流逃出包围圈。
逃出来的倭寇有60多人,他们就是后来袭击南京城的那股倭寇,难道南京守军的战斗力这么差吗?
从高阜逃出升天的倭寇,先是跑到杭州流窜为祸,接着跑到淳安洗劫。浙江受倭乱之害多年,能够留在当地的驻军还是有一定应对办法,倭寇最终被驻军所阻。
于是,倭寇转向歙县,一路进至南陵,可见这帮倭寇不一般,跑得快还带脑子。倭寇兵临南陵,县里派出300官兵守城,结果被冲进城去,县城遭到焚毁。周边的兄弟县派兵来增援,结果一交手,明朝官兵大吃一惊,“因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遂俱溃。”
这股倭寇能够手接飞箭,充分说明他们不是一般的乌合之众,而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战斗人员,具有相当的战斗能力。离开南陵后,倭寇们朝着太平府行进……
太平府有史褒善的兵马驻守,倭寇看到防守严密,就转向东边的江宁镇。得到倭寇来袭的警报后,江宁镇守备遣指挥朱襄等人,带着几百人就出城迎战,驻扎在倭寇必经之路板桥……
就如上文所说,这是一股精锐倭寇,无论是战力还是战术远胜一般倭寇。朱襄领兵要痛揍倭寇,但他没想到倭寇会来得这么快,就摆下酒宴与官兵痛饮。偏偏这股倭寇就赶到了,烂泥一样的酒鬼自然不堪一战,朱襄当场被杀,明军死亡300多人。
于是,这股倭寇就长驱直入,过安德、凤台、夹岗,直扑秣陵关。此关是南京城的前哨,守关的明军多达1000人,可惜被倭寇吓坏胆子,全部逃进南京城。
秣陵关的溃兵逃来,仓促间的弃关行为,没有任何情报别带入南京城,搞得满城以为倭寇大军来袭。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急忙下令关闭所有城门,带着官兵上城守备,搞得整个南京紧张兮兮。
经过消耗,倭寇的数量只剩下53人,或许因为一路太过于顺利,他们居然就敢来进攻南京。倭寇的进攻受到城上火铳的反击,他们一看攻城没戏,就退走了。南京城里还没有搞清状况,依旧不敢解除戒备,直到倭寇走远才松懈下来。
53个倭寇攻打南京城,大明帝国的颜面尽失,啪啪打脸好痛。朝廷下达死命令,这53个倭寇,一个都不能放过。那时候的倭寇,再经过秣陵关打到溧水县的杨林桥,典史林文景带兵迎击遭败,倭寇杀入暑县。
在暑县寻欢作乐一夜后,倭寇次日前往宜兴,路上听说1支明军从太湖出发来围剿他们。他们就穿过武进县,抵达无锡惠山寺,一昼夜狂奔180里。
这一次来的明军也不怂,一路追至到惠山寺,这股倭寇再次趁夜“胜利大逃亡”。看到周边的明军越来越多,倭寇们就想经过常熟返回老巢柘林,就抓住2个当地人带路。这2个当地人有气节,一路上用土话悄悄告诉行人信息,他们把倭寇诱拐到苏州,陷入明军的重重包围。
至此,这股倭寇最终被明军消灭,可惜2位带路人被倭寇斩杀。这批倭寇,为什么就这么剽悍?有以下几大原因:
1、他们本身就是“特战精英”,前后80多天转战3000里(明代1里大约是576米),能够白天持刀肉搏、晚上长途奔袭。
2、他们的武器精良,倭刀(主要是1.5米以上的野太刀或大太刀)杀伤力惊人,明军的长枪、单刀落于下风。
3、明朝正处于人事混乱时期,不会打仗的严嵩义子赵文华督管军务,当时的明军攻势实际上已经停顿下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又是以讹传讹,污蔑大明的套路。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九十七 原文如下:
海寇犯太仓州攻城不克,分众四掠烧,毁关厢、卢舍。是时有失舟倭四十人突至浙江乍浦往来平湖、海盐、海宁之境,纵横肆掠,焚戮惨虐。官兵前后遇之皆败。凡杀把总一、指挥四、千户一、百户六、县丞一。所伤官兵无虑(大约)数百人、凡十有六日竟、倘祥夺舟而去。
这只是一个普通战斗,大概说倭寇攻打太仓没有成功,就分散在乡间烧杀抢掠。
其中有一股40人的倭寇,被明军摧毁了船只。他们只得登陆,在浙江嘉兴市的乍浦、平湖、海盐、海宁等地流窜。官兵连续在嘉兴拦截,每战都败,伤亡可能有数百人。
最多倭寇夺取船只逃走。
这里面第一没有说从浙江杀到南京;第二没有说过5000人死亡,只是说伤亡官兵可能数百人,没有提民众伤亡;第三,南京根本没有12万军队,充其量不过几千人;第四,倭寇不是主动攻击,而是被击毁船只以后被动的溃逃。
其实这个战例很简单,一伙倭寇攻击太仓,但失败了。明军击毁了倭寇的船只,一股40多人倭寇被迫上岸,在嘉兴乡下流窜,可能杀伤军民数百人,最后夺取船只逃走。
这并不稀奇。
在古代,大明地方防御力量并不强,主要依靠乡勇,而不是正规军。一些地方连乡勇都没有,民众并没有武装。
同时,缺乏高效的通讯设备,尤其在乡下很难及时获得倭寇的情报,难以追上或者拦截。
而这群倭寇是在乡下流窜,往往袭击无武装的村子,杀人放火以后就逃走。
这种打法,放在任何国家都是很难防御的。
正规军追不上,地方乡勇遭遇亡命倭寇突袭以后往往溃散。
说白了,这伙倭寇只是趁虚而入,在大明的农村烧杀,杀死了数百平民和少数乡勇。
这有什么了不起?
有些人,比如王子敬(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国际政经情报和分析)、CCTV《黑色骷髅旗》这些人,根本不懂历史,却胡乱引用日本小说家胡编的作品,作为历史真相。
污蔑明军,污蔑中国,恶意夸大倭寇实力,实属该死。
其实倭寇没什么了不起,开始嚣张主要是有中国土匪海贼配合而已。同时,大明的主要军事力量在南北的边境,国内空虚,乡勇其实等同于今天的保安和杂役,也就是有武器的平民,其实根本不能作战。
实际上,明军对付倭寇根本没有困难。
戚继光用了一个鸳鸯阵,就连续打败倭寇,后者根本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可见,倭寇也就是能欺辱平民和乡勇,遇到正规军立马吃瘪。
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
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
七十倭寇对十二万明军,居然所向披靡,不落下风
《明史·兵志》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一股不足70人的海寇(以日本战国时失势出逃海上的流浪武士为主)竟创造了一个“军事奇迹” 。这股凶悍的海匪从中国东南沿海弃船登陆后,居然敢深入大明腹地,一路烧杀抢掠,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
这支人数虽少但却精悍善战的海寇胆大妄为,竟越过杭州之北新关,经过浙江淳安,杀入安徽境内的郎县(郎溪),迫近素有“江东名邑”之称的长江重镇芜湖。这股倭寇随后又掉头往南转向江苏,沿途杀人越货,明军虽然也围追堵截,但却对其畏之如虎,或被其击败,或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兜圈子。这支被明朝人称为倭寇的海匪在南京外围绕了个大圈子 ,然后越过秣陵关直扑江苏宜兴,最后退至江苏之武进,准备抢船蹈海逃窜。缓过神来的明军集结重兵,在武进将这股海寇团团包围,再一举全歼。这支人数甚少的倭寇最后虽被歼,但令明军尴尬的是,这股不足70人的倭寇竟然竟然造成了大明4000余将士的伤亡。而且彼时在明朝的第二首都南京周边驻扎有12万明军精锐,居然对这区区数十人的海寇无可奈何 。驻扎南京的12万明军或因顾虑倭寇还有大批后援,担心其主力会攻击南京城,竟不敢对其发起主动进攻。一小支海寇竟敢发起这样大胆嚣张的军事行动,在古今世界战争史上也极其罕见。对于拥有中世纪世界上数量最庞大、装备最精良常备军的明王朝来说,也确实是奇耻大辱。
既然正规军武备废弛,不堪一用,明廷就只能寄希望于“戚家军”了
大明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临危受命,调任浙江,肩负起抵御倭寇的重任时,他面对的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世所罕见的尴尬局面。彼时正值16世纪中叶,一个蕞尔岛国居然对大明王朝东南沿海数省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这种现象却实是很难被后人理解的。最合乎逻辑的倒是强大的明军应该跨海攻击日本,但这种国力与人数上的优势只可做假想逻辑,并不能适用于现实。
史载,明朝实行“军户”制,其数量庞大的常备军兵源由200万“军户”提供,每户“两丁抽一”,意思是每个军户有两个男孩的话,必须出一丁服役,独生子可免服兵役,世世代代皆如此,不作变更。长期以来,除西北边境因瓦剌、鞑靼等蒙古部落屡屡寇边、战事多发外,大明其他地区大都承平无事。所以,绝大多数卫所的兵员均不足额,有些长期无战事、退化严重的卫所中,实际兵员仅为朝廷规定编制的2%。因兵力不足,训练敷衍,明军的战斗力下降惊人。据《明史》记载,即便这些人数有限的士兵还常常被将官当作运输或营造的劳工,有些还被迫充当权贵家的仆役。
正由于上述原因,明王朝虽然号称拥有当时地球上数量最庞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实际上早就是将骄兵惰、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了。因此,十几万明军面对数十个倭寇,居然被杀的大败亏输,还付出4000余伤亡的惨痛代价,颜面扫地,也就不足为怪了。到浙江后,戚继光面对明军衰弊、不堪一战的现状,迫不得已向朝廷奏请组建新军,以剿灭屡剿不灭、战力不容小觑的倭寇,明廷迫于当时极度不利的局势,批准了他的练兵计划。
以义乌矿工为主的戚家军,终于成了倭寇克星,也为明军挽回了面子
戚继光听说浙江义乌民风剽悍,习武成风,于是特地从义乌的矿工与农夫中精选了3000勇敢敏捷的年青人进行严格训练。在训练这支以矿工为主的新军之时,戚继光除要求每位士兵必须苦练武技,还非常注意各种器械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他将3000人分为若干个小部队,每个小部队由几个步兵班组成,每个班配备长短兵器若干。戚继光为了对付倭寇最擅长的近战、肉搏战,以及锋利无比的倭刀,还发明了一种叫“狼铣”的长兵器。这种长短配合、相互协同的作战方法,因左右对称而被称为“鸳鸯阵”。由12名士兵组成的作战团队是一个有机的集体,预定的战术取得成功,都要靠每一个成员密切分工合作。
练兵很快取得了奇效,“戚家军”之所以战力凶猛,效率高,就得益于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的“鸳鸯阵”。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始,戚家军屡挫倭寇,直至取得平定倭乱的最终胜利,却从未在战争中被素称善战的倭寇击溃过。这支起自民间的军队综合素质与执行力固然良好,主帅戚继光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善于因势利导的天赋也是决定胜利的重要因素。史载,嘉靖四十年,倭寇在浙东烧杀抢掠。戚继光率部在龙山大败之。不久在浙江台州再次击溃倭寇,并一举平定浙东倭患。次年,戚继光率6000精兵开至福建,一举攻破倭寇在横屿(宁德东)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戚家军再次援闽,已经晋升为福建总兵的戚继光会合俞大猷、刘显的部队,兵分三路,直捣平海卫(今兴化),“斩首二千二百余”。第二年春,戚家军在仙游屡次击败倭寇,多名倭首(既有日本人也有中国海盗)被击毙,余众逃亡海上,再也不敢卷土重来。困扰大明东南沿海数十年的倭患终于宣告平息。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声明:文章由网友 青岛跨境张橙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6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