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辅征服安南,跟几百年后的一场征安南之战有些相似之处,基本都实行了三光政策,只不过张辅做得更彻底。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张辅只是相对彻底而已,如果他真把事情干利索了,现在也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了。
张辅是靖难首功之臣张玉的儿子,从小在枪林箭雨中打滚,练就了钢筋一样神经和铁石一般的心肠,三战安南,打得安南小儿不敢夜啼,连安南的邻居也跟着遭了秧。
张辅首征安南,用画出来的会喷火的狮子吓跑了安南军的大象,然后用会喷火也会射子弹的火枪把没有铠甲还光着脚丫子的安南兵射成了筛子。那一仗打得毫无悬念,未经大明王朝批准的“安南国王”黎家父子都成了张辅的俘虏。安南也不再是什么大明属国,而成了一个属地:改称“交趾省”,由朝廷任命了布政使(主管民政的省长)。
其实安南由属国边属地,还要感谢那个自立为王的黎季犛——他把安南正派王室(陈家)的子孙都杀光了,所以所谓的“安南历史”,从那时候起已经断片儿了。
大家都知道,猴子是比较喜欢蹦跶的,一开始跟着张辅打黎季犛的简定和陈季扩一看明军主力班师,就一个自称“上皇”一个自称“国王”,简定这个名字咋听都想找死(跟在腚后面能捡到啥?可不就是找屎),而陈季扩的称号更是搞笑,居然叫做“日南王”——日安南,咋不叫“日”“本人”?
这个日安南的国王,被二次出征的张辅逮猴子一样逮到了——战斗过程乏善可陈,张辅本着“穷则迂回穿插 达则火力覆盖”,富大明直接火力覆盖:先用大炮轰,再用火枪打,最后用刀砍,穷日安南连迂回穿插的机会都没有,就全部落网:简定被拉到南京献俘之后直接砍头(黎家父子比他们命好,还在吃牢饭),其余的被俘安南将领就地正法,不管首恶胁从,一个不留——两千多俘虏全部活埋。
陈季扩躲在深山里向明成祖朱棣求饶,在被赦免后当了大明交趾布政使,然后又记吃不记打地称起王来了——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但是陈季扩这只猴子还没称王几天,打老虎张辅就打过来了。猴子一见老虎发威,自然只有夹起尾巴逃跑的份儿——陈猴子跑得挺快挺远,一溜烟就跑到了老挝。
但是张辅可不会搞什么抗议和交涉,也不管什么国际惯例,二话没说就打进了老挝——敢收留陈季扩,那就是跟老子过不去,思想工作我是不会做,但公理就在大炮射程之内,我有大炮,就没必要跟你费唾沫。
张辅先是把抓到的陈季扩手下将领士卒全部切碎(磔死:碎磔之刑也,俗名剐罪也)——张辅之所以不图省事搞活埋,而是精雕细琢活剐战俘,是真正的杀鸡给猴子看。在吓尿所有的小猴子之后,张辅连个招呼都没打(也没请示朱棣),就杀向老挝,旬日之间连破三关,把老挝国王弄得莫名其糊涂:我这是招谁惹谁了?
张辅“跨境追捕”很奏效,陈季扩和他的老婆都被装进了笼子运往京城。走到半路上,也不知道张辅来了什么恶趣味,把装大小公母陈猴子的笼子给推进江里去了。
张辅还一本正经地向朱棣汇报:陈季扩一家都跳水自杀了!朱棣又好气又好笑但也不能深究:在你张辅严密监视下,那群猴子还能带着笼子玩儿跳水?算了,既然你这么说,就当他们是畏罪自杀吧……
越南中北部,自秦始皇开始,就一直是我国领土,这种情况持续到五代十国时期,当时中国四分五裂无暇他顾,越南利用这千载难逢的局面。于938年,通过白藤江之战打败南汉,自此摆脱中国的控制,独立建国。
但是,由于与我国渊源颇深,越南始终没有没办法摆脱我国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结束了乱世,越南赶紧赶忙跑过来充当附属国。
越南很犟,先后跟宋朝和纵横亚欧的蒙古干过架,历史上各执一词,都说己方大获全胜,可越南,依旧呈个S型风骚的翘着屁股。
着实欠打!
因此到了连侄儿的座位都抢的朱棣这儿,越南马上夹紧尾巴,还讨了个“安南国王”。
不过没多久,明越两国因领土问题出现争执,正在紧锣密鼓张罗下西洋寻找建文帝的一众大臣,纷纷猜测,莫不是躲在越南?
于是越南遭了殃,大明铁蹄打着帮陈氏复国的口号南下,势如破竹,当然,也有点不友好,据史书记载,明军攻破越南东都(今河内),“掳掠女子玉帛,会计粮储,分官办事,招集流民。为久居计,多阉割童男,及收各处铜钱,驿送金陵。”
都说请神容易送神难!
越南陈氏虽然复国,但此刻越南全景已被大明军事占领,并迅速进行户籍管理,按人头征收各种税,还开发金银矿产,以及寻找象牙犀角香料,大肆搜刮各种奇珍异宝……
统统运回国内!
越南民众想着横竖是个死,不如站起来反抗一下,这一点值得肯定,几百年后的越南依旧沿袭传统,硬着头皮跟美国干。
但当时的大明势头正盛,凡是有起义,就直接血腥镇压!
1.进入安南时机好,减轻了水土不服对士兵的影响;
2.军事手段高超;
3.军队作战水平卓越;
4.旗号打的正,为安南平乱。
声明:文章由网友 跨境新手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6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