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加坡联合早报于本(2023)年1月28日报导指出,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使再生能源相对于石化燃料便宜,但全球石化燃料碳排放量于2022年再创新高。科学家持续警告,除非全球即刻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否则人类将无法实现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高出摄氏2度内,且将难以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迁。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于2022年4月发布报告指出,几乎所有国家在减少碳排放的投资皆远低于所需。
二、 依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The Climate Promise」报告显示,许多国家刻正考虑藉由「碳市场」作为因应方法之一。「碳市场(carbon market)」係买卖「碳信用」的交易体系。每减少、截存或避免排放一公吨的二氧化碳或其他温室气体,等于一个单位的可买卖碳信用。「强制性碳交易市场」係「排放权交易制度(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简称ETS)」,是由一个中央机构制定,并向受管制企业或国家(例如欧盟成员国)分配一定时期内可排放的特定种类汙染物的最高限额或许可。倘排放量超过限额,即得向市场购买他人未用完且可出售的排放许可,此係强制性制度。
三、 欧盟于2005年设立全球第一个「排放权交易制度」。中国则于2021年推出全球最大型「排放权交易制度」,预估将佔全球石化燃料碳排放的七分之一。据「世界银行」网站资料显示,另有包括加拿大、韩国、纽西兰、哈萨克、墨西哥、日本、巴西、智利、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及越南等国家刻正进行或计划推动「排放权交易制度」。「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指出,在2022年初已进行的「排放权交易制度」至少25个,实施此制度地区的总经济规模佔全球国内生产毛额约55%。
四、 德勤新加坡分公司(Deloitte Singapore)财务谘询服务总监Rahul KAR表示,「碳市场」因科学、政治及金融等相互关联因素而出现。由于科学证据显示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带来影响及危害,各国经数年谈判定下目标及要求,强制规定减少碳排放,因此出现符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求的「强制性市场(compliance market)」。另除「强制性市场」,亦有企业自愿减少碳排放量,形成「自愿市场(voluntary market)」,该市场已从买卖双方私下交易,发展至于公开平台交易。部分大型企业亦强化其环保决心,减少的碳排放量比强制性的还高,因此额外的「碳信用」可在「自愿市场」转卖给其他公司。
五、 全球约有10个规模较大的「自愿市场」交易平台,包括新加坡碳信用交易平台-Climate Impact X、香港交易所平台及美国洲际交易所(ICE)平台。「Climate Impact X 」係由新加坡交易所、淡马锡控股、星展银行及渣打银行合作于2021年成立的「碳信用(carbon credit)」交易平台。
六、 Rahul KAR指出,2021年「强制性市场」和「自愿市场」出现部分融合,「自愿市场」的「碳信用」亦可用于「强制性市场」,使「强制性市场」及「自愿市场」的分别日渐模糊,例如某些项目或国家的减少碳排放量既用于「强制性市场」,亦可在「自愿市场」买卖。倘从减少碳排放量而言,多数「强制性市场」锁定于範畴1(企业直接持有的业务碳排放);範畴2(间接碳排放,包括企业使用的能源在产生过程中的碳排放)及範畴3(範畴2以外的其他间接碳排放)则多数是在「自愿市场」。目前碳交易市场已形成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体系:(1)架构:包括减少碳排放测量及报告;(2)贸易:涉及「碳信用」买卖;(3)投资:涉及为减少碳排放项目提供所需资金。
声明:文章由网友 跨境刘大仙 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郑和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恶意造谣抹黑国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投诉反馈:(郑和号)提供跨境外贸周边相关经济资讯内容,资料收集自网络,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hehao.cn/75047.html